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病因可能涉及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70)作为分子伴侣在抗原的递呈和处理中起重要的作用,具有广泛的诱导炎症和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建立王向宇,吴可贵,林经安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聚合酶链式反应柯萨奇B组病毒(CVB)在病毒性心肌炎(VM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临床上对VMT的快速确诊比较困难,传统的方法如组织培养法、免疫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缺陷,本文通过建立V...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7组,采用改良Allen's脊髓损伤打击模型,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IL-1β、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脊髓组织内存在IL-1β、TNF-αmRNA的表达,脊髓损伤后IL-1β、TNF-αmRNA表达迅速增强,在伤后1h达到高峰。结论 IL-1β、TNF-α存在于正常的脊髓组织内,脊髓损伤后IL-1β、TNF-α表达迅速增强,提示协同参与了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并可能是损伤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福建省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进而为探讨HSP70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的相关性提供遗传背景资料。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检测了127名福建汉族正常人的HSP70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并比较了部分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结果福建汉族人HSP70-1基因型(GG,G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5.1%、40.2%和4.7%;HSP70-2基因型(从,AG和GG)分布频率分别是44.1%、铝.8%和6.9%;HSP70-hom基因型(Tr,TC和CC)分布频率分别是59.8%、37.0%和3.2%;HSP70-1等位基因频率G和C分别是75.2%和24.8%;HSP70-2等位基因频率A和G分别是68.5%和31.5%;HSP70-hom等位基因频率T和C分别是78.3%和21.7%。福建汉族人HSP70-1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日本、墨西哥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美国和西班牙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福建汉族人HSP70-1的GG纯合型(55.1%)显著高于美国(42.6%)和西班牙(33.0%)人群;福建汉族人HSP70-2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日本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福建汉族人HSP70-2的AA纯合型(44.1%)高于墨西哥(23.O%)、美国(38.8%)和西班牙(20.O%)人群;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hom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日本、墨西哥、美国和西班牙人群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福建汉族人群的HSP70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同中国台湾汉族人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武汉地区汉族人某些位点存在差异。结论福建汉族人HSP70基因多态性分布不同于某些地区的人群,具有种族和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对278例不同人群进行HCV标志物检测。结果:某些特殊人群感染HCV的风险依次为:多次接受人体丙种球蛋白者、血液透析者、输血者、无上述因素的患者、个体供血者和无偿献血者,其HCV标志物的检出率分别为1/1、37.0%、28.9%、18.4%、13.3%和0;血液透析者高于普通输血者和无明显感染因素患者;个体供血者显著高于无偿献血者(P<0.05)。结论:加强血源管理,提倡无偿献血,提高了血液质量,HCV经由输血传播途径将逐渐得到控制,其它医源性传播途径将更显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AFP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进行检测。结果 37例肝癌患者中AFPmRNA阳性16例(43,2%),25例肝硬变患者中AFPmRNA阳性2例(8.0%),20例正常对照无1例阳性;AFP mRNA阳性的HCC患者肝外转移发生率(87.5%)显著高于AFP mRNA阴性的HCC患者(33.3%),差异有显著性(x^2=10.856,P≤0.001,OR=14.00,95%可信区间CI=2.464~79.550);不同临床分期的HCC患者其AFP mRNA检出率不同,Ⅲ期患者检出率(61.9%)明显高于I、Ⅱ期检出率(18.8%);AFP mRNA的检出率与血清AFP水平不同无明显相关。结论 巢式RT—PCR方法是检测外周血残癌细胞AFP mRNA的一种灵敏可靠技术,检测外周血中的AFP mRNA可能对判断肝癌有无血行播散和病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鼠视神经损伤及修复过程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mRNA在视网膜上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3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另两组为视神经单纯切断组和视神经-坐骨神经吻合组,每组各15只大鼠。建立大鼠视神经单纯切断和神经-坐骨神经吻合模型,分别于建立模型后3、7、14 d取视网膜组织,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观察正常大鼠及各模型大鼠视网膜上CNTF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在正常大鼠视网膜上,CNTF mRNA有微量表达,视神经单纯切断后其表达增加(3、7、14 d CNTF mRNA的表达分别增加100%、594%和485%),视神经切断并吻合一段坐骨神经后,表达增加更明显(3、7、14 d CNTF mRNA的表达分别增加258%、752%和515%)。 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可通过提高内源性CNTF来应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轴索反应,保护RGC,为外源性CNTF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55-357)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糖环境下吡格列酮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高糖(22.5 mmol·L~(-1))环境培养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吡格列酮2.5、5、10μmol·L~(-1)组,干预24、48 h。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率、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ALP)分泌水平,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成骨因子runt相关基因2(Runx2)和骨形态蛋白2(BMP-2)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PARγ、Runx2的表达与骨钙素、ALP、BMP-2的相关性。结果在相同干预时限,吡格列酮各组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活性、骨钙素和ALP的分泌水平、Runx2 mRNA和BMP-2 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和PPARγ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随吡格列酮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活性、骨钙素和ALP的分泌、Runx2 mRNA和BMP-2 mRNA的表达均降低,而细胞凋亡率和PPARγmRNA的表达增高(P<0.05)。与干预24 h相比,干预48 h时相同浓度吡格列酮组细胞增殖活性,骨钙素和ALP的分泌水平,PPARγ、Runx2、BMP-2 mRNA的表达或无变化或略增加。结论高糖环境下吡格列酮对成骨细胞有损害作用,促进PPARγ表达、抑制Runx2的表达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人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 ,mt DNA)的第11778位点突变与Leber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疾病(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 ,LHON)的发生密切相关[1] 。本文报道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该突变位点的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5份已知第 11778位核苷酸从G突变为A的mt DNA ,为阳性对照 ;2 0份临床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疾病患者 (男 13人 ,女 7人 )和 2 1份来自被检出存在 11778突变位点的患者亲属 (男 12人 ,女 9人 )抗凝血为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血清学HBe系统标志之间和转氨酶(ALT/AS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荧光标记探针定量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速率法对14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含量的检测和血清学标志及ALT和AST的检测;同时动态检测了20例乙型肝炎患者24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的血清HBe系统标志和HBV DNA含量变化。结果:HBeAg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M=6.48)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M=4.28)(H=28.48,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含量检测结果之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H=2.181,P>0.05);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HBV DNA含量的下降和转阴明显先于HBe系统血清学标志的转换。结论:HBeAg是反映HBV DNA复制的重要指标,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但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血清学标志指标反映HBV复制状态存在局限性,HBV DNA定量检测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变化、ALT/AST水平与乙肝病毒复制是否活跃没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