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45篇
医药卫生   2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广州增城市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州增城市2006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及在暴发疫情中进行索源调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回顾性病例搜索,对该起登革热疫情调查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布雷图指数(BI)进行蚊媒密度调查。结果病例刘某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无外出史;索源调查发现的病例黄某及其侄子血清登革热IgM、IgG均阳性,有疫区活动史,发病时间与刘某发病在一个潜伏期内。结论该病例为增城市2006年首例报告登革热确诊的本地感染病例,感染来源为区外输入性;早期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本次疫情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多部门参与、组织专业队及时扑救疫情是迅速控制登革热流行的幸兽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暴发以来,研究发现COVID-19康复患者在出院后在14 d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期间有样本采集核酸检测再次出现新型冠状病毒阳性(复阳)的情况,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越来越多。本研究采用文献查阅综述的方法,旨在综合描述COVID-19复阳者临床人口学特征、可能影响因素以及传播风险,为COVID-19患者出院管理、医疗资源救治分配和传播风险控制提供综合科学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4.
医疗卫生机构传统的图书馆作为服务部门,长期以来受众多因素的制约难以得到重视。同时,因为馆藏文献资源不足、查询手段落后、利用率较低等等,所以也未能令读者满意。如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医疗卫生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每个图书馆从业人员必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发病人群手足口病重复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广州市共有1711名手足口病重复感染病例,重复感染病例发生率3.36%,每次感染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 05例,首次感染不同的肠道病毒后,二次感染手足口病病毒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5.233,P<0.001).结论 手足口病重复感染实验室结果证实了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之间感染后不能形成有效的交叉保护,同一类型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手足口病后是否能获得持久性特异性免疫力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和基因进化特点进行监测分析,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提供研究数据。 方法 采集2014 — 2017年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并绘制血凝素(HA)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流行特点和基因进化特点。 结果 2014 — 2017年累计检测外环境标本28 252份,检出H7N9阳性标本888份,阳性率为3.14%。 检出率2015年最低,2014年最高,分别为1.60%和3.89%。2 — 5月出现H7N9禽流感病毒流行高峰,4月检出率最高为13.00%。 测序分析结果显示,HA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88.6% ~ 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2.0% ~ 100%。 裂解位点分析发现,2017年外环境开始出现高致病性H7N9病毒。 进化分析发现,HA基因呈现多进化分支特点。 结论 2014 — 2017年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H7N9禽流感病毒持续存在且病毒变异较快,呈现基因多样性。 2017年外环境已发现高致病性H7N9病毒,近年病毒HA基因归属于华南分支,呈现本土化,同时监测到来源于野鸟的另一独立分支的病毒存在,提示加强本地区野鸟H7N9禽流感病毒监测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其媒介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夜笼法。在广州市12区、县级市设置监测点,对捕获鼠类及捡获蚤类进行鉴定,计算鼠密度;计算鼠带(染)蚤率和蚤指数;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结果 10年间共捕获鼠形动物8 891只,分属2目2科4属9种。其中啮齿目动物8 285只,食虫目动物606只,总鼠密度(捕获率)为11.25%;在1 185只鼠形动物中发现染蚤鼠243只,捡获蚤811只。发现蚤类4种,主要蚤种为印鼠客蚤;平均鼠染蚤率为20.51%,总蚤指数为0.68;未查出鼠疫F1抗体。结论未发现鼠间鼠疫流行迹象。褐家鼠仍是广州市主要鼠种。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传染病的死亡水平及病种构成。 为当地政府及国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方法通过多部门获取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名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利用死因推断量表对死者家属或知情人进行入户调查,计算传染病死亡率、死因顺位和构成。结果2017年疏附县户籍居民传染病粗死亡率为80.1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7.77/10万, 位居死因顺位第3位。 肺结核粗死亡率为75.50/10万,标化率为103.45/10万,位居传染病第1位。 无论男性和女性,肺结核死亡主要集中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死亡率为1 118.92/10万,占肺结核总死亡人数的82.61%。 农民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为主,死亡地点82.61%发生在家中,秋冬季节高发。结论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传染病死亡情况不容乐观,应以肺结核防治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彻底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9.
2013 年1 月广州市大学城ZD 大学暴发国内首起诺如病毒GⅡ.4 Sydney 2012 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2 个月后该地区其他4 所高校(HS、HG、GD、GG)和1所中学(GDFZ)相继又出现暴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及毒株变异情况,分析流行特征以及所采取的防制措施,为控制暴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进行现场调查分析,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2006年广州市报告疑似流感暴发疫情145起,波及全市12个区县,报告流感样病例5 350例,罹患率介于0.40%~16.97%。疫情主要发生在3-4月,共发生126起,占总数的86.90%,全部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进行标本采集的124起疫情中72起分离出流感病毒,其中BV型51起,H1N1型13起,未分型8起。结论广州市局部地区存在流感的暴发流行,流行优势毒株为BV型,未发现流行毒株变异情况;针对目前流行特点,应加强学校流感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