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新疆多民族地区三阴性乳腺癌( TNBC ) 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突变者与未突变者临床、病理组织特征的差异。方法以新疆多民族地区130例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从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PCR联合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30例TNBC患者BRCA1突变率为17.7%(23/130),其中汉族与少数民族 TNBC 患者 BRCA1突变率分别为20.5%(17/83)、12.8%(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6,P=0.869)。130例TNBC患者中发现23例BRCA1突变的19个位点,其中8个为新发现的位点;4个BRCA1基因突变“热点”;此外还发现了9例(6.9%,9/130)致病性突变,5例无义突变,4例移码突变。早发性 TNBC 组 BRCA1突变率28.3%(13/46)高于晚发性TNBC组11.9%(1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0,P<0.05)。 BRCA1基因突变组与BRCA1基因未突变组相比,发病年龄早,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 TNM分期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新疆多民族地区TNBC患者BRCA1基因突变率高;突变者与未突变者相比,存在临床病理组织差异。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BRCA1和Ki-67蛋白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5例维吾尔族三阴性乳腺癌、35例乳腺纤维腺瘤及120例汉族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和Ki-67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BRCA1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9.6% (93/235),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97.1%(34/35);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81.3%(191/235),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的2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两民族间BRCA1表达分别为73.0%(84/115)和48.3% (5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9,P<0.05.BRCA1蛋白阳性表达率随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降低,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低于淋巴结无转移组;在年龄≤40岁组阳性表达率低于年龄>4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及民族因素无关,P>0.05.BRCA1和Ki-67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81,P<0.05.结论: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BRCA1和Ki-67蛋白表达存在差异,BRCA1失表达可能与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有关,并与Ki-67高表达相关.提示三阴性乳腺癌肿瘤增殖快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伴有钙化的T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初治可手术的17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乳腺X线图像特征分为钙化组与非钙化组,分析其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影响钙化存在的相关因素和钙化的表达与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结果 钙化组患者在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Her-2过表达、TNM分期、Ki-67与非钙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类型、淋巴结转移和Ki-67是影响钙化表达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钙化组和非钙化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30%、95.06%,淋巴结转移和钙化是影响乳腺浸性导管癌无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 钙化是乳腺X线可见的T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汉两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病理确诊的65例(维族35例,汉族30例)早发性乳腺癌标本,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65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BRCA1的突变率为21.5%(14/65),35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34.3%(12/35),30例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6.7%(2/30)。65例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的位点为第2、第10、第18号外显子,共发现14个突变位点,位于Exon10共11个,其中10个可引起氨基酸错义突变,3个无义突变;位于Intron18上的1个拼接点突变。65例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者和未突变者在淋巴结转移状况、P53和Ki-67表达情况、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疆维地区维族、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位点可能是新疆维族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位点,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存在关联。BRCA1突变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转移多,P53突变率高、Ki-67蛋白高表达等,提示早发性乳腺癌可能发病早、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YP1B1基因rs1056836单核苷酸位点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125例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160例体检的健康维吾尔族女性(对照组)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多态性,分析该位点多态性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查询的方法收集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rs1056836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中存在CC、CG、GG 3种基因型,其在乳腺癌组和健康女性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2%、512%、5.6%和60.6%、34.4%、5.0%,两组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C、G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8.8%、31.2%,对照组分别为77.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携带CC基因型维吾尔族女性的乳腺癌发病风险降低。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的分层分析显示初潮早、有肿瘤家族病史、未绝经妇女中携带CG、GG基因型者乳腺癌患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CYP1B1基因rs1056836位点多态性与维吾尔族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其突变基因型增加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术与脱细胞异体真皮辅助乳房再造术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需行乳房重建的乳腺癌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重建(对照组)28例,脱细胞异体真皮辅助的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术后即刻假体重建(辅助组)31例,对比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完成乳房重建。对照组皮瓣坏死的发生率为21.4%(6/28),辅助组25.8%(8/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693)。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对乳房重建美容效果进行评价,辅助组优良率为86.7%(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0%(1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7,P=0.022)。术后对照组术区积液的发生率为28.6%(8/28),辅助组32.3%(1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759);未出现过敏、排斥反应等其他并发症和不良反应。随访无患者发生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腺癌术后采用即刻乳房再造术与脱细胞异体真皮辅助乳房再造术假体重建方式效果相当,术后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脱细胞异体真皮辅助乳房再造的美容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DH1启动子基因甲基化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甲基特异性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别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乳腺正常组织中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况及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情况.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遗传背景、年龄、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细胞分级、临床分期和分子亚型),分析CDH1基因甲基化在乳腺癌中的意义.结果 250例乳腺癌患者共发现113例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甲基化率为45.20%,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相比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1.360,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H1基因甲基化组和非甲基化组在腋窝淋巴结转移(x2=19.086,P<0.01)、肿瘤组织学分级(x2=8.487,P=0.014)、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x2=9.475,P=0.002)和分子分型(x2 =25.482,P<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显示,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非甲基化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引起基因mRNA表达下降,CDH1基因甲基化与乳腺癌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CD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乳腺癌疾病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联合门静脉(PV)/肠系膜上静脉(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胰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7月手术治疗的72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40例肿瘤未累及肝总动脉、SMV、PV也无转移的患者行单纯PD术(PD组),32例单纯性累及PV/SVM的患者行联合PV/SMV切除的PD术(PV/SMV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及术后情况。结果:与PD组比较,PV/SMV组的手术时间(357.4min vs.289.3min)、术中出血量(851.2m L vs.641.5m L)均明显增加(均P0.05),但输血量(700.0m L vs.650.5m 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8.75%vs.20.00%),1、2、3年生存率(50.00%vs.57.50%、31.25%vs.37.50%、21.86%vs.25.00%)以及中位生存时间(15个月vs.18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胰头癌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联合PV/SMV切除的PD治疗单纯性累及PV/SVM的胰头癌临床效果可靠,术后远期预后与PD手术适应证者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E-钙黏附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良性乳腺组织及4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组织切片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cadherin表达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 30例纤维腺瘤中E-cadherin均呈高表达,E-cadherin在157例无转移的癌组织中有77例高表达,高表达率为49.04% (77/157),293例有转移的癌组织中87例高表达,高表达率为 29.69% (87/2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3, P=0.001),E-cadherin免疫组化染色高表达和低表达在年龄、淋巴结是否转移、肿块大小、ER表达、分子分型及肿瘤组织学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肿瘤分期、是否绝经、CerbB-2及Ki-67表达情况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淋巴结是否转移、肿块大小、ER表达、分子分型及肿瘤细胞组织学分级是影响E-cadherin表达的影响因素.结论 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ER表达、分子分型及肿瘤组织学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