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澜沧江下游沿岸疟疾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澜沧江下游沿岸疟疾调查报告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李兴亮杨沧江李春富车立刚澜沧江下游沿岸地区(西双版纳境内)地处中缅边境,位于北纬21°10′~22°10′,东经99°5′~100°,海拔510~700m,年均温度21.7℃、年降雨量...  相似文献   
2.
方法:1983—1985年在滇缅边境打洛镇采取DDT加DDVP全面滞留喷洒灭蚊,1986—1988年改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并均辅以现症病人根治、重点人群保护和流动人口预防服药等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防治后全镇1983—1988年的年带虫发病率依次降为10.1‰、5.8‰、5.5‰、4.8‰、14.4‰和10.1‰。各年均明显较全面防治前1982年的29.0‰低。有效控制了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3.
加布托垦区,由7个小型橡胶园组成。现有人口507人,均来自非疟区。由于忽视疟疾预防工作,导致疟疾暴发流行。1990年1~8月疟史率高达74.8%,疟疾死亡率9.81‰,9月份月发病率17.6%,人群带虫率60.8%,疟疾荧光抗体阳性率81.25%~100%。两年间农工因患疟疾误工2万余个劳动日,支付医药费9万余元,部分农工离场,一些胶园荒芜,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的体内、外抗疟作用。 方法 采用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 (A组 )或甲硝唑 (B组 )联用 3d疗法治疗无并发症的恶性疟。体外测定采用 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 3种药物单一用药及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或甲硝唑联用的敏感性。 结果 体内观察法共收治 70例病人 ,其中 A组 5 5例 ,B组 15例。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 (2 6 .5± 16 .5 ) h(8h~ 93h)、(19.2± 11.0 ) h(4h~ 4 1h) ;平均原虫无性体转阴时间分别为 (37.4± 15 .3) h(13h~ 93h)和 (42 .8± 14 .7) h(2 5 h~ 72 h) ;2 8d复燃率分别为 4 7.4 %和 75 .0 %。体外微量法测得青蒿琥酯与诺氟沙星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 5 .9%和 0 .3% ;青蒿琥酯与甲硝唑伍用的 ID50 分别为单用组的38.8%和 5 .6 %。 结论 青蒿琥酯分别与诺氟沙星、甲硝唑伍用在体外对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有明显增效作用 ,但在临床治疗中未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急进驻高原官兵胃肠应激反应患病率及饮食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进驻高原官兵的胃肠应激反应的患病率和饮食危险因素,为制定饮食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样抽取4 d内从海拔1300 m急进驻到海拔4500 m的某野战部队官兵408人,采用问卷法,进行胃肠应激反应的患病率和饮食相关因素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原胃肠反应患病率为22.81%,其中恶心呕吐者26.03%,腹胀者15.07%,便秘者8.22%,腹痛者13.70%,腹泻者23.29%,厌食者13.70%.疲乏、失眠、紧张、情绪差的官兵患病率较高.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进餐不规律(0R=2.648),某顿饭不吃(OR=1.82),暴饮暴食(OR=1.667),挑食(OR=1.727),厌食面条(0R=1.969)为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进餐不规律(OR=2.129),挑食(OR=1.886)为危险因素.结论:精神状态和饮食因素在高原胃肠应激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勐腊县目前疟疾病例漏报情况,为制订疟疾防治计划及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提供基线数据。方法 用分层随机抽样,将抽取的乡(镇)村、社疟疾发病,疾疫情报告等基础数据进行调查,对居民2002年是否患过疟疾进行回顾性逐户逐人问卷记录。结果 用以捕获一再捕获(CMR)方法,推算勐腊县2002年疟疾的发病人数为4464例,是疫情报告数443例的10.1倍。疫情报告符合率仅为9.9%,漏报率达90.1%。结论 目前勐腊县疟疾漏报数量大,疟疾发病形势严峻。因此,要加强疫情管理,加大疟疾防治力度,同时应引起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云南省疟疾发病数呈不断上升趋势。1999年1~5月,疟疾疫情报告显示,德宏州疫情报告数795例,比去年同期上升210%,其中死亡9例;保山地区605例,比去年同斯上升71.36%。为了解流行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作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复方磷酸哌喹治疗恶性疟效果的观察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李兴亮勐海县卫生防疫站励海666200陈运打洛镇医院打洛666200杨景,张愠川60年代起,我省开始用以哌喹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哌喹片(即防疟片3号以下简称复方哌喹)进行恶性疟的预防和治...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从1981年起,在滇西、滇南、滇东南监测点选择符合条件的恶性疟病人,取静脉血,采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并将相隔8~10年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滇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2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83.3%,ID50 从240.0 nmol/L降到123.0 nmol/L,MIC从1 171.6 nmol/L降至325.9 nmol/L,分别下降13.0%、48.8%和72.2%.滇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率从1981年的97.4%降到2004年的69.0%,ID50从170.0 nmol/L降至58.6 nmol/L,MIC从1 108.0 nmol/L降至312.6 nmol/L,分别下降29.1%、65.5%和71.8%;滇东南抗性率从1993年的78.9%下降至2003年的53.3%,ID50从136.0 nmol/L降至75.5 nmol/L,MIC从452.0 nmol/L 降至238.3 nmol/L,分别下降32.4%、44.5%和47.3%. 结论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仍具有抗性,但抗性程度明显下降;中越边境恶性疟的抗性程度低于中老、中缅边境地区.目前仍不宜用氯喹治疗当地恶性疟.  相似文献   
10.
中老边境勐满镇垦民与当地居民疟疾流行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