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用双探头符合探测计算FDG图像像素的放射性浓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由双探头SPECT符合探测(DHC)图像像素计数值确定体内放射性浓度的方法。方法 利用模型确定定标系数,将图像像素计数转换成放射性浓度。在模型中注入脱氧葡萄糖(FDG)水溶液,对18种活度(15.15~204.33MBq)的模型分别进行扫描。结果①由探测单计数率确定定标系数,其关系满足1个四阶多项式。②由图像像素的累积计数、采集时间及定标系数确定像素的放射性浓度,其关系可以一经验公式表示。结论 建立了计算病灶放射性浓度的方法,为DHC图像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骨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4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单发者 61例 ( 3 1.4% ) ,多发者 13 2例 ( 68.0 % ) ;腺癌 117例 ( 60 .3 % ) ,鳞癌 46例 ( 2 3 .7% ) ,腺鳞癌 8例( 4 .1% ) ,低分化癌 2 2例 ( 11.3 % ) ,大细胞癌合并腺癌 1例 ( 0 .5 % )。以骨转移为首发表现 17例 ( 8.8% ) ,91例 ( 4 6.9% )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后全面检查时发现 ,86例 ( 4 4.3 % )在治疗后出现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骨盆、腰椎。影像学检查发现有骨损害者中 ,溶骨性损害 84例 ,成骨性损害 2例 ,混合性损害 1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者 72例。发生骨转移后 1年生存率为3 0 .5 % ,中位生存期为 7个月。骨转移后行化疗者与未行化疗者生存期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以多发性和溶骨性损害为特征。腺癌骨转移发生率相对较高。血清AKP的检测为骨转移的诊断提供依据。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行化疗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的疗效。方法共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26例。所有患者先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进行积液引流,引流后注入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2~5ml和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ml,夹闭引流管48h,再开放引流管,根据引流情况连续注药2~3次。结果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0例,有效18例(90.0%);恶性心包积液10例均有效,不良反应为胸痛、气短、发热。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应用于恶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治疗,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5.
癌性溃疡是恶性肿瘤严重的皮肤表现之一,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经久不愈的大面积溃烂、渗血、腐臭、流脓。该病多出现于疾病晚期,患者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常易合并感染,存在着局部和全身的低营养状态及循环障碍,不利于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的生长,因此创面很难愈合。我们采用思密达加口腔溃疡胶浆(本院自制)外敷治愈巨大癌性溃疡一例,现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患者女,65岁。2003年3月无意中发现左乳外下方肿物,直径约2cm,质中,不活动,局部皮肤无红肿破溃。左乳肿物逐渐增大,2004年1月肿物大小约为4cm×3cm,2004年1月起肿物迅速增大,伴表面皮肤红…  相似文献   
6.
部分容积效应对双探头符合探测图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双探头符合探测(DHC)图像中热灶的部分容积效应。方法 双探头符合探测设备:GE Hawkeye。模型:东芝AZ-618 ECT模型。核素:^18F-脱氧葡萄糖(FDG),活度为204-15MBq,分18次扫描。图像重建:OSEM,Hannimg后滤波。由模型热灶区的重建数据确定热灶的恢复系数及半高宽,分析部分容积效应。结果 ①恢复系数随热灶增大而减小;②同一热灶的恢复系数随感兴趣区增大而减小;③热灶恢复系数随其实际放射性浓度增高而降低;④热灶半高宽随其实际放射性浓度增加而展宽。结论 DHC图像的部分容积效应随病灶减小和病灶放射性浓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有典型症状时,多属晚期,且病死率极高,近年来其发病有增高趋势。现对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间住院死亡的53例晚期原发性肝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0月间共收治原发性肝癌患者2223例,死亡62例。排除早期肝癌、入院不足24小时、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共选取死亡的53例晚期肝癌进行研究。其中经病理学确诊为肝细胞癌9例,肝内胆管癌3例;经影像学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者4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经内镜下切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的2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切除病灶大小为0.5~2.8 cm,整块切除19例,分块切除2例。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4%(11/21)。术后迟发性出血8例(38.1%),5例患者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3例患者经介入栓塞治疗后出血停止;穿孔2例(9.5%),经过抗炎、腹腔穿刺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愈合;术后胰腺炎5例(23.8%),给予生长抑素和消炎痛栓肛塞处理后好转。术前活检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慢性炎症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腺癌4例,腺瘤17例。术前活检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的吻合率为38.1%(8/21),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低估11例(52.4%),高估2例(9.5%)。切缘阳性4例。所有患者预后良好,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早期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应当采取积极的切除治疗策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切除术安全、有效,可以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晚期癌痛应用阿片类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案。方法 选择伴有中、重度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分3组,第一组36例,采用盐酸羟考酮控释片(奥施康定)单药治疗;第二组19例,用奥施康定和甲强龙联合治疗;第三组25例,用奥施康定联合加巴喷丁。观察3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 单用奥施康定组完全缓解率为63.9%,奥施康定联合甲强龙组为68.4%,奥施康定和加巴喷丁联用组为48.0%。主要毒副反应为便秘,其次为恶心、呕吐。第二组毒副反应最轻,第三组部分患者出现头晕和嗜睡。结论 阿片类药物奥施康定治疗晚期癌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中奥施康定联合甲强龙尤其适合肺癌伴脑转移或骨转移患者,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包穿刺持续引流并心包灌注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均接受了全身化疗及心包穿刺置管持续引流,其中15例心包灌注白介素-2,13例心包灌注化疗药,10例未行心包灌注。结果:白介素-2组的有效率与化疗药组相当,均优于未灌注组,且白介素-2组及未灌注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特别是Ⅲ、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较化疗药组低。结论:心包穿刺持续引流并心包灌注白介素-2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