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1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遗传学改变.结果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中,6例发现有染色体的失衡,主要表现为遗传物质在染色体2p(4/10)、10q(4/10)和18q(3/10)上的获得.结论染色体2p、10q和18q的遗传学改变很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例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诊治及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7岁,因阴囊内无痛性肿块4个月就诊。体检于左侧阴囊内可扪及囊性肿块,同侧睾丸不能扪及。行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结果:术中见左侧睾丸旁多发结节状隆起肿块,质偏硬;术后病理检查肿瘤细胞呈巢状或梁索状结构并埋没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具有上皮源性、间质性和神经源性等多向分化的特点。术后已随访3年无瘤生存,预后良好。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有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好发于年轻男性,手术切除肿瘤联合化疗是治疗的主要方法,睾丸旁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比腹腔型预后相对好。  相似文献   
3.
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 carcinoma)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与早期发现和肿瘤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细胞角蛋白20(CK20)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可以用于早期诊断膀胱癌并判断预后的肿瘤标记物.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通过对6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CK20的检测和结果的分析,探讨CK20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分级和肿瘤分期的关系及预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的遗传学异常,以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微卫星灶分析方法,研究髓母细胞瘤11号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LOH).结果收集20例髓母细胞瘤,应用20个特异性标记物对11号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7%的可分析病例具有等位基因的丢失.染色体短臂(11p)和长臂(11q)上的杂合性丢失率分别为27%和13%.同时,在11 p13-15.1上发现了一个共同丢失位点.结论 11 p13-15.1上很可能存在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丢失可能与髓母细胞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狄文  方秀丽  丁传伟  朱建善  林其德 《上海医学》2003,26(10):720-722,T001
目的 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 (E cadherin ,E cad)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16例子宫内膜癌及 10例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患者 (对照组 )的E cad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E cad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子宫内膜癌E cad表达水平 :①与临床分期相关 ,临床早期表达显著高于晚期 (P <0 .0 5 ) ;②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 ,分化越差 ,表达越低 (P <0 .0 5 ) ;③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成反比 ,浸润肌层越深表达越低 (P <0 .0 5 )。结论 E cad在子宫内膜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它的丢失是癌细胞发生侵袭性生长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40例青年人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建善  陈志让 《肿瘤》1992,12(2):73-74
本文报告40例≤35岁青年人胃癌,其中≤30岁26例,最小年龄21岁,占同期胃癌3.79%。与对照组(≥50岁胃癌组)相比有明显不同点:女性多见,男:女为1:1.9;遗传倾向明显,胃癌家属史阳性(8例,20%)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与血型A关系较密切;组织学类型以未分化癌或弥漫性胃癌占优势;预后差,一年内死亡19例,五年生存率5.6%。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9岁。因右侧面部疼痛伴麻木半年入院。体检右面部肿胀隆起,质硬。右眼上移伴眼球突出,角膜反射消失。CT显示右侧上颌窦占位性病变,伴顶前、外侧壁骨质破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恶性神经鞘膜瘤”。行右上颌窦肿瘤根治术。切除病灶送病理检查,确诊为“上颌窦恶性蝾螈瘤”。术后2年6个月患者出现进行性加剧胸痛,胸闷伴发热,咳嗽,同时右侧面部麻木,无法运动。诊断为“恶性蝾螈瘤术后胸腔转移”。入院经放疗后症状有所缓解。3月后行胸腔探查术。术中见整个右胸腔充满灰白色鱼肉状肿瘤,切除肿瘤伴术中放疗。患者术后28h…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全基因组的遗传学异常,探讨该肿瘤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研究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遗传学改变。结果10例中枢神经细胞瘤中,6例发现有染色体的失衡,主要表现为遗传物质在染色体2p(4/10)、10 q(4/10)和18 q(3/10)上的获得。结论染色体2p、10 q和18 q的遗传学改变很可能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ittoral cell angioma,LCA)又称脾衬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血管源性肿瘤,自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以来,迄今国内、外文献仅报道40余例[1-17]],绝大多数病例伴有各种肿瘤及慢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K)的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应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方法分析3例MESTK,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MESTK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大体检查示肿瘤边界清,切面呈囊实性.光镜下显示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两种细胞成分均分化良好,无明显异型性及病理性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检测示上皮样细胞呈CK阳性反应.梭形细胞呈Vimentin、SMA、actin、PgR或ER及WT-1阳性反应.随访25~29个月,3例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MESTK是一种罕见的肾混合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