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8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后备毒株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阳性鼠肺中分离汉坦病毒(HV),并对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型别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库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疫区阳性鼠肺研磨液接种长爪沙鼠分离病毒,并将分离到的HV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毒株的型别,研究传代后毒株的繁殖特性、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结果从疫区32份阳性鼠肺中分离到9株HV,经单克隆直接荧光血清检查6株为汉滩病毒株,3株为汉城病毒株,经乳沙鼠脑内连续传代,其中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较高,汉滩和汉城毒株的病毒和抗原滴度最高分别达106.50、106.00和1∶5120、1∶5120。结论4株毒株的病毒滴度和抗原滴度均较高,可作为HFRS疫苗后备毒种的筛选毒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后备毒株适应于Vero细胞 ,观察病变情况 ,并对其抗原性和繁殖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将新分离的汉坦病毒ZJ2、ZJ4、ZJ7株和汉城病毒ZJ5株在Vero细胞上进行连续传代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反向被动血凝试验 (RPHA) ,研究传代后毒株的病毒滴度、抗原量以及细胞的病变情况 ,同时将传代后的病毒接种敏感动物 ,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和毒株的繁殖特性。〔结果〕经过 5次连续传代 ,四株病毒在Vero细胞上均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 ,从第二代开始病毒滴度稳定在 6.0 0LgTCID5 0 ml以上 ,第五代时最高达 7.5 0LgTCID5 0 ml ,第三代毒株抗原量均已达到 1:12 8,ZJ7株抗原量最高时达 1:768,四株毒株感染Vero细胞 ,连续观察 12d不见细胞产生病变 ,第五代细胞病毒液接种敏感动物 ,9d后动物发病甚至死亡。〔结论〕四株病毒已适应于Vero细胞 ,且具有病毒滴度高、毒力强和抗原性良好的特性 ,是Vero细胞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良好的后备筛选毒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浙37(Z37)株包膜糖蛋白基因G1、G2真核表达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根据Z37M基因序列设计6条引物,分别以质粒pGEMZ37,pCUMZ37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G1及G2片段。将G1、G2片段经BamHⅠ、XhoⅠ双酶切片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经酶切鉴定,并测序证实。以磷酸钙沉淀法分别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瞬时表达的蛋白。结果:获得分别含有编码汉坦病毒(HV)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g1,pcDNA3.1-G2;在转染的COS-7细胞内,用IFA可检测到细胞内有特异性荧光。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V 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并表达汉坦病毒(HV)Z10株(HV—Z10)N蛋白(NP)编码基因,建立基于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重组NP(rNP)的rNP—IgM直接捕捉ELISA,检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并评价其检测效果。方法PCR扩增HV—Z10株NP编码基因,基因工程方法构建NP编码基因原核表达系统pET28a—Z10N—E.coli BL21DE3。SDS-PAGE了解rNP表达情况,离子交换法和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NP。Western blot检测rNP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性。建立HRP标记rNP—IgM直接捕捉ELISA检测HFRS患者血清样品,并与常规HV—IgM间接捕捉ELISA进行比较。结果pET28a—Z10N—E.coli BL21DE3高效表达rNP。提纯rNPSDS-PAGE显示单一蛋白条带,HV-IgG能有效识别rNP并与之结合。94.73%(90/95)HFRS患者血清样品rNP—IgM直接捕捉ELISA检测结果阳性,HV—IgM间接捕捉ELISA阳性率为92.63%(88/95)。两种IgM捕捉ELISAs检测的HFRS患者血清样品A450值分布及对多份不同稀释度血清检测的A450,均值变化均相似。结论成功构建了HV—Z10株NP编码基因高效原核表达系统。所建立的rNP—IgM直接捕捉ELISA可作为HFRS简便、安全、敏感、特异的血清学诊断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HFRS病毒和疫苗的研究工作中,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IFA)技术和直接荧光抗体(FA)技术。利用高效价兔抗HFRS病毒免疫血清制备的荧光血清在检测HFRS病毒抗原:亡作中,具有特异、快速的优点忙,而荧光血清的质量与免疫血清的效价有直接关系,不同生物学特性的HFRS毒株免疫敏感动物家兔后,其免疫血清的效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能产生高效价免疫血清的毒株筛选是制备高质量荧光血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在防疫系统内,从最初仅在完成疫情数据的上报,发展到计划免疫、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及卫生监督人员的月报、季报、年报数据的统计与上报。目前,各级防疫站使用的成熟软件,大部分是预防医学科学院下发的,而各防疫站自身开发的软件很少,软件需求又很迫切。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加强计算机在省级卫生防疫站管理中的开发与应用。基本情况1.硬件设施我站共28个科所,现有60多台计算机,机型有386、486、586、PENTIUM,外部设备有激光、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SAPS冠状病毒基因型及相关特征。方法 对杭州市首例SAPS病人分离的SAPS冠状病毒ZJ01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在GenBank数据库登录。记录号:AY297028,版本号:gi:30910859。整个全基因组由29715bp组成。使用GeaBank数据库中最新登陆的SARS病毒的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突变点分析和多态性分析、特殊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发现在ZJ0l株的9391、17555、21712、22213和27819位点,分别是T、T、G、T和T核苷酸碱基,和CenBank数据库中的其他SARS冠状病毒株比较,除第l、2、4和5突变位点(C:G:C:C/T1 T1 T2 T)之外,发现在21712位点(第3个)A/G突变也参于这一遗传标识。因此我们提出5个突位点将17株病毒分为两种基因型的新概念,即C:G:A:C:C与T:T:G:T:T两型,简称C型和T型。ZJ01病毒株属于T基因型.在中国大陆内地是首次发现和发表。突起蛋白基因片断的进化树分析,广州的GZ01 C基因型株进化距离和其他病毒株相差甚远;比较而言,和C基因型BJ0l、CUHK-Wl病毒株较为接近,其次是T基因型的Fl和F2组。5个突变位点(C:G:A:C:C/T:T:G:T:T)的两个发生在编码突起蛋白(S)的基因中,分别是A/G和C/T突变,由此引起的突起蛋白(S)氨基酸变化是Asp/Gly(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Thr/Ile(苏氨酸/异亮氨酸)。结论 这些基因型特征和变异是否会引起生物学及临床症状的差异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8.
SARS病毒分离与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从浙江省首发的3例临床诊断SARS患者样本中分离SAPS病毒,并进行病毒核酸、免疫学检测和形态学观察。方法 采集3例SARS患者发病期的含漱液,接种Veto、Veto-E6、RD、Hep-2、MK单层细胞,观察细胞病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和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抗原阳性的培养物作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 从3例患者的2份含漱液中分离到2株SAPS病毒,并发现Vero和RD两种细胞对SARS病毒敏感。在接种病毒后的3天左右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两株病毒已在Vero和RD细胞上传代5代;在电镜下观察到SAPS病毒颗粒。结论 分离的2株病毒确定为SARS冠状病毒。并能在Veto细胞上稳定传代;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可用于SAPS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等。  相似文献   
9.
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毒种检定及毒种库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研制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按照《中国药典》三部“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用菌毒种管理规程”中的要求,建立用于生产禽流感疫苗的毒种库。方法从国外引进2株H5N1禽流感疫苗的毒种(R1194和R1203),进行全面检定,建立三级种子库,即原代、主代和工作代,用于疫苗生产。结果引进的R1194和R12032个毒株能在胚蛋中大量增殖并稳定传代;与普通流感A1,A3,B作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交叉单向免疫扩散试验表明,符合H5N1禽流感病毒的特征;经对血凝素序列测定,证实了引进的2毒株为H5N1禽流感病毒;测得的序列与原始株序列比较可知,2毒株均已去除有毒基因,属弱毒株;确定2毒株的P2为原代,P4为主代,P5为工作代。结论引进的R1194和R1203毒种为H5N1禽流感减毒株,可用于禽流感疫苗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