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1 病例简介
  29岁男性患者,因“左上腹痛2个月,突发气促、胸闷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针刺样痛,伴气促,外院诊断为“肝硬化、脾肿大”,拟行脾切除术。术前患者发热持续20 d,体温最高38℃,于白天升高,夜间恢复正常,伴咳嗽、咳白痰,痰中带血、量较少,外院予以抗感染治疗,并行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固定术。体温下降3 d 后,患者下床活动时突发呼吸困难,指末氧饱和度降至71%,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0次/分)。肺动脉 CTA 提示右下叶前、外基底段、左下叶基底段动脉栓塞,左下舌段动脉及左下肺动脉栓塞,予抗凝、抗炎等治疗后仍有活动后气急,遂转至我院。患者既往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15年,目前口服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中。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但却容易误诊、漏诊。近一个多世纪来经典的Virchow血栓形成三要素学说(血流缓慢、凝血功能亢进和血管壁损伤)一直占据着血栓性疾病发病机制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国学者的不断探索,我们发现VTE的发病机制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而免疫炎症反应在VTE的发生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文中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就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过程中的免疫功能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126例,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三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单支病变组,测定各组病人Cys-C、Hcy水平,并分析Cys-C、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三支病变组Cys-C、Hcy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Cys-C、Hcy水平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s-C、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02,P0.05;r=0.814,P0.05)。结论 Cys-C、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Cys-C、Hcy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简介29岁男性患者,因"左上腹痛2个月,突发气促、胸闷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针刺样痛,伴气促,外院诊断为"肝硬化、脾肿大",拟行脾切除术。术前患者发热持续20 d,体温最高38℃,于白天升高,夜间恢复正常,伴咳嗽、咳白痰,痰中带血、量较少,外院予以抗感染治疗,并行胸腔镜下滑石粉胸膜固定术。体温下降3 d后,患者下床活动时突发呼吸困难,指末氧饱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对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T细胞CD40配体(sCD40L)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入选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102例,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和尼可地尔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5mg,3次/d),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浆hsCRP、sCD40L水平,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浆hsCRP、sCD40L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尼可地尔组患者血浆hsCRP[(2.63±0.25)mg/L比(1.80±0.28)mg/L]、sCD40L[(71.88±3.71)pg/ml比(55.25±2.47)pg/ml]水平降低更显著(P均=0.001)。尼可地尔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43%比56.86%,P=0.02)。结论:尼可地尔可显著提高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能降低患者的血浆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T细胞CD40配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对微血管性心绞痛病人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92例微血管性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浆hs-CRP、Hcy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8.7%与55.6%,P0.05),血浆hs-CRP、Hcy水平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用丹红注射液可改善微血管性心绞痛病人临床症状,并降低血浆hs-CRP、Hcy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远端肢体缺血预适应(RL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保护作用及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于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98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0例)和RLIP组(48例,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接受RLIP).观察比较两组术后24h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及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10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接受双联抗血小板等治疗)与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治疗前后血浆GDF-15及血清PAF水平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7d血清PAF[(10.2±1.7)μg/L比(8.3±1.4)μg/L]、血浆GDF-15[(2.6±0.8)μg/L比(1.5±0.6)μg/L]水平显著降低(P均=0.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52.8±6.6)%比(57.5±7.3)%]显著升高,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45.4±7.1)mm比(40.2±6.9)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57.0±7.2)mm比(52.4±7.6)mm]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14.5%比1.8%)显著降低,P<0.05或<0.01。结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替罗非班更显著降低PCI术后AMI患者血浆GDF-15、血清PAF水平,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