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12DM)眼科疾病患者术前术后血糖变化规律。方法 对拟行手术治疗的56例56眼眼科疾病的T2DM患者进行血糖监测。结果 T2DM眼科疾病患者人院后血糖升高,与人院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基本接近术前水平(P〉0.05),与手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手术作为紧张性生活事件影响血糖升高,眼科局麻手术操作本身对血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在应用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指导下的老年坏死性角膜基质炎(NSK)治疗效果。方法 51例(54只眼)NSK患者在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指导下,根据角膜细胞结构的病变特点,局部应用更昔洛韦眼凝胶、环孢素A滴眼液滴眼,溃疡好转后联合低浓度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滴眼或单纯应用更昔洛韦眼凝胶联合低浓度皮质类固醇滴眼液治疗,随诊观察16~28个月。结果老年NSK组(≥60岁)治愈率(84.62%,10/13)与≤59岁组(80.48%,35/41)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NSK组复发率(7.69%,1/13)与≤59岁组(4.88%,2/41)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NSK患者治疗效果与年龄无关,在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指导下选择合理用药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3.
肝素抑制人工晶体细菌粘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粘附于人工晶体表面可成为白内障人工晶体术后眼内炎的原因。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用光镜、电镜观察了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体组(对照组)、PMMA人工晶体加肝素溶液组(加药组)和肝素表面处理人工晶体组(HSM组)的细菌粘附,发现加药组及HSM组人工晶体细菌粘附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肝素抑制细菌粘附是由于在细菌与人工晶体表面产生一个疏水层,因此,肝素可减少人工晶体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风筝”皮瓣一期修复外伤后眉部分缺损的应用.方法 自2009年以来,根据外伤后眉缺损的位置、范围等应用“风筝”皮瓣一期修复眉毛轻、中度缺损17例.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结果 所有皮瓣全部成活,17例皮瓣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皮瓣的质地、颜色、眉毛分布密度与健侧眉部大致相同,术后瘢痕隐蔽,眉部无臃肿厚重感,外形美观.结论 “风筝”皮瓣是外伤后一期修复眉轻、中度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偏中心角膜溃疡发生穿孔的患者采用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DLKP)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总结观察2008年12月至2011年1月间,11例(11眼)多种原因导致的角膜溃疡穿孔、穿孔范围1.5~2.0mm且穿孔部位在瞳孔边缘到角膜缘之间的患者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中2例是独眼。术后对角膜移植片透明率、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排斥反应、角膜新生血管以及溃疡复发等进行评估。结果随诊观察12~24个月,平均(17.5±3.7)个月。10眼角膜移植术后愈合良好(91%),无双前房形成,角膜移植片除穿孔区混浊外余均透明,恢复正常角膜厚度;1眼下方角膜溃疡者(患有类风湿和药物过敏)术后在溃疡处出现双前房,愈合不良导致植片混浊(9%)。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提高,术前视力:光感:3眼,手动:5眼,指数:2眼,0.01~0.05:1眼;术后视力:0.01~0.05:1眼,0.1~0.2:8眼,〉0.2:2眼。眼压正常。角膜内皮数为1862~2756个/mm^2,平均(2286±293)个/mm^2。未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溃疡无复发,未发生角膜移植片和层间新生血管化。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偏中心小范围角膜溃疡发生穿孔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长期单纯应用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治疗老年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9例(55只眼)早、中期老年CACG患者,平均年龄为77.83±5.74岁,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且﹤36 mmHg.给予拉坦前列素滴眼液滴眼,每天1次,共随访3年.于用药后1周、4周、6月、12月、24月及36月观察眼压、视野、视乳头杯盘比(C/D)、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眼部症状及体征.结果 与基线眼压值(24.89±2.96 mmHg)相比,用药后1周、4周、6月、12月、24月及36月平均眼压分别下降6.77±2.98、7.54±3.24、8.25±3.49、7.36±3.11、7.99±2.89及8.38±2.96 mmHg,用药后各时间段眼压显著低于用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野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动态观察虽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眼中4眼出现结膜充血,1眼出现虹膜色素沉着,继续治疗无不适.结论 每日一次拉坦前列素滴眼液对老年CACG患者具有良好的长期平稳降低眼压作用,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泪腺脱垂在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中的表现,提高对泪腺脱垂的影像学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泪腺脱垂患者的高分辨率CT(层厚0.6mm)图像,并应用多平面重建进行观察定位,得出CT诊断要点。结果:6例患者中5例为双侧泪腺脱垂。所有患者的HRCT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均表现为泪腺窝空虚,泪腺不同程度突出于相应层面眶缘,致外上眼睑肿胀。结论:高分辨率CT及多平面重建对泪腺脱垂具有较好的诊断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硅凝胶、水凝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三种人工晶体细菌粘附性研究 ,探讨人工晶体细菌粘附机理 ,指导临床正确选择人工晶体。方法 :用电镜观察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三种人工晶体表面细菌粘附情况并计数。结果 :硅凝胶的细菌粘附数最多、水凝胶次之、PMMA最少(P<0 .0 1)。绿脓杆菌粘附数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P<0 .0 1)。结论 :选择 PMMA人工晶体可减少人工晶体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人工晶体细菌粘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硅凝胶,水凝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三种人工晶体细菌粘附性研究,探讨人工晶体细菌粘附机理,指导临床正确选择人工晶体,方法:用电镜观察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三种人工晶体表面细菌粘附情况并计数,结果:硅凝胶的细菌粘附数最多,水数胶次之,PMMA最少(P<0.01),绿脓杆菌粘附数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P<0.01),结论:选择PMMA人工晶体可减少人工晶体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角膜地形图仪分析小梁切除术前、术后角膜地形图改变,探讨术后引起散光的原因.方法随机选择30例(30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常规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3个月作角膜地形图,同时作视力、眼轴及眼压测定。结果角膜地形图改变分3种情况:16只眼角膜变陡峭、5只眼角膜变平坦、9只眼角膜地形图改变不规则,无论是角膜变陡峭还是变平坦均产生循规性散光。结论滤过性手术可产生角膜曲率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