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氯吡格雷)存在不同程度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目前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以评估预后并指导个体化给药的研究较多,但争论较大。本文就现有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其最新研究现状作一综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颅脑爆震伤模型研究其早期大脑皮层病理变化。方法: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爆震伤组。小鼠麻醉后,置于距离爆炸源40 cm处,爆炸源为纸质外壳球形5 g TNT炸药,通过电子引爆线引爆,制作小鼠颅脑爆震伤模型。爆震伤后观察动物的存活率及神经功能变化,并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6 h、1 d、3 d、5 d、7 d)取材,通过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爆震伤后大脑皮层早期的病理变化:淋巴细胞浸润、嗜酸样变性、空泡样变性,通过尼氏染色研究小鼠爆震伤后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5 g TNT爆震组存活率下降(65.0%±3.2%);爆震伤后早期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统计显示在爆震伤后6 h明显升高(21.5%±4.0%),并维持至损伤后3 d(20.4%±3.9%),随后5~7 d有所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3.3%±1.3%)相比,爆震伤组嗜酸样变性细胞数在伤后6 h明显增加(23.5%±5.4%),持续至损伤后3 d(24.9%±4.4%),至损伤后5 d(16.3%±4.4%)、7 d(16.3%±5.2%)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而对于空泡样变性,与对照组(6.9%±5.2%)相比,在爆震伤后6 h明显升高(30.6%±12.3%),至爆震伤后3 d进一步升高(37.5%±7.7%),并继续升高至损伤后7 d(44.7%±17.9%)。尼氏染色发现爆震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元胞体水肿,空泡变性增多,尼氏小体染色变浅且数目逐渐减少。结论:5 g TNT爆震伤可模拟冲击波原发效应,根据不同时间点病理变化,说明5 g TNT小鼠爆震伤可以用来模拟研究颅脑爆震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药物难治性颞叶癫致灶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表达特点。方法收集24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手术切除的致灶组织标本,其中癫非持续状态组(non status epileptic,NSE)11例,癫持续状态组(status epilepticus,SE)13例。同时收集经皮质造瘘行丘脑肿瘤切除的脑组织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病灶脑组织与神经元HMGB1表达情况,统计病灶脑组织与神经元HMGB1从细胞核向细胞质转移情况。结果 HMGB1在病灶组织的表达,对照组为(78.1±25.90),NSE组为(98.7±18.17),SE组为(134.1±16.56);与对照组比较,NSE组无明显差异(P=0.051),SE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病灶组织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对照组为(22.3±11.85)%,NSE组为(34.5±8.59)%,SE组为(41.3±4.60)%。HMGB1在神经元的表达,对照组为(13.9±2.75),NSE组为(25.0±3.54),SE组为(48.9±9.85)。神经元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对照组为(11.9±4.69)%,NSE组为(36.4±6.62)%,SE组为(51.1±7.47)%。与对照组比较,病灶组织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HMGB1在神经元的表达与神经元细胞质HMGB1阳性比例,NSE组均增加(均P0.01),SE组较NSE组均进一步升高(均P0.01)。结论在难治性颞叶癫病灶中,HMGB1表达增加,且HMGB1从细胞核转移至细胞质比例升高,可能与癫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安徽省、四川省重点监控药品政策对样本医院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的影响,为减少质子泵抑制剂滥用现象、促进质子泵抑制剂合理使用、完善与推进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全国各省份监控目录形成的重点监控药品库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四川省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综合考虑药品典型性及临床替代品等因素,遴选出安徽省奥美拉唑被监控品种(商品名)作为样本药品,奥美拉唑未被监控品种及4种PPI(通用名)作为对照药品,另外四川省纳入5种PPI(通用名)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提取安徽省3家三级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9月的月度数据、四川省成都市9家三级医院2014年一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的季度数据。研究通过有对照的间断时间序列(interrupted time series,ITS)模型,分析样本药品及对照药品用量与金额的变化。结果:(1)安徽省、四川省实施重点监控政策后,除四川省埃索美拉唑使用下降趋势不显著外,被纳入监控目录的PPI品种的用量、金额均出现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5);(2)安徽实施重点监控政策后,奥美拉唑未被监控品种(商品名)使用显著上升,所有奥美拉唑(通用名)使用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5)。(3)安徽省将奥美拉唑纳入监控目录后,其他PPI品种(通用名)的使用显著下降,PPI类药品的整体使用受到有效限制(P值均小于0.05)。结论:安徽省重点监控药品政策有效限制了奥美拉唑的使用,同时使PPI类药品的整体使用显著下降。四川省重点监控药品政策使纳入监控目录的5种PPI整体的使用受到有效限制,政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中等量(30~40 ml)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治疗方式选择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3例中等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资料。发病48 h内、2周行DTI检查测量测量各向异性分数(FA)并评估皮质脊髓束(CST)损伤情况,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并进行瘫痪分级(PG)。结果 63例中,保守治疗25例(保守组),手术治疗38例(手术组);CST分级1级13例,2级21例,3级29例;CST分级1~2级中,保守治疗14例,手术治疗20例;CST分级3级中,保守治疗11例,手术治疗18例。发病48 h内,两组正常侧、患侧内囊区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病2周,两组正常侧、患侧内囊区FA值均显著改善(P<0.05),而且,手术组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两组发病48 h患侧内囊区FA值与发病2周PG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保守组r=-0.769,P<0.05;手术组r=-0.769,P<0.05)。CST分级1~2级病人,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联合使用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其与血小板反应性的关联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76例,住院期间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血小板反应性,检测氯吡格雷药理作用主要效应基因CYP2C19多态性,详细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带药品种与使用情况、临床特征。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二级预防用药率与血小板反应性的关系。结果 1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94.89%、β阻滞药使用率为80.68%;氯吡格雷用药后血小板抑制率平均为(45.33±28.78)%,出现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患者66例(37.50%)。在校正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以及其他临床特征干扰后发现,住院期间使用β阻滞药患者比不使用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增高,HTPR风险显著降低(72.73%比85.45%,OR 0.18,95%CI0.06~0.53,P=0.002),而其他药物使用率与血小板反应性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药物因素和基因多态性因素之外,吸烟、疾病表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置入支架长度对HTPR风险有显著影响。结论β阻滞药与氯吡格雷用药后血小板反应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8.
正当前,大部分癫痫采用抗癫痫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但仍有部分癫痫经正规服药后仍不能完全控制,主要因素之一是癫痫的病因复杂性及其异质性。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对癫痫作出正确诊断和分类,为开发癫痫靶向治疗提供机会。Engel等~[1]将癫痫的生物标志物定义为客观可测量的生物学特征,可识别癫痫发作的发展、存在、严重性、进展或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影像融合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责任动脉瘤判断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前瞻性收治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57例,术前将CT及CTA扫描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3D Slicer软件进行影像融合,判断出血责任动脉瘤,并与开颅手术记录进行对比。结果 融合影像可以精确地显示蛛网膜下腔血肿与动脉瘤的关系。57例中,54例(94.7%)融合影像判断责任动脉瘤与手术记录一致,3例不一致(1例出血量小、2例出血量过多,无法根据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判定责任动脉瘤)。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应用3D Slicer软件将CT与CTA数据进行影像融合,可以精确显示血肿与动脉瘤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判断破裂出血的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某院心内科的207例AC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根据连锁不平衡系数和基因分布频率进行单倍型分析,使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1年间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等缺血事件,同时观察了出血事件。结果:将rs12566888、rs12041331、rs2644592、rs822442、rs822441和rs4661012这6个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为5个常见的单倍型,按照TEG法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PIR)从高到低排序定义为H1~H5,将H1作为对照组比较其他组与血小板反应性及终点结局的相关性。单倍型H4(占13.61%)与H5(占10.99%)相比于H1来说与血小板抑制率的降低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42;0.044)。rs11264579与其他SNP之间连锁关系弱(r^2<0.3),该位点突变与缺血事件(OR:0.46,95%CI:0.23~0.94,P=0.032)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OR:0.26,95%CI:0.07~0.93,P=0.038)的发生风险降低显著相关。结论:对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ACS患者来说,PEAR1基因单倍型H4、H5与血小板抑制率降低显著相关,rs11264579突变与临床结局的改善显著相关,但本研究在血小板抑制率与临床结局之间没有找到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