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上消化道异物的紧急内镜处理(附10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内镜取出方法及并发症,积累诊断及处理经验,作者回顾性分析近13年对106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行紧急内镜处理的情况。结果表明取出异物例数成功率92.45%,异物件数成功率92.66%,无严重并发症。认为内镜下取出上消化道异物,能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减少器官损伤,安全有效,建议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青春型双歧杆菌的体内抑瘤机制。方法 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了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以及激活蛋白-1(AP-1)的主要成份 c-fos和c-jun的含量。结果 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经双歧杆菌处理后,其ERK1/2、JNK、c-fos和c-jun的平均荧光强度均显著低于肿瘤对照组(P<0.01),而p38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青春型双歧杆菌体内能明显降低大肠癌ERK1/2和JNK的活性以及c-fos和c-jun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原来是指细胞受病毒作用后诱生的一种保护周围细胞抗病毒感染的蛋白质,现认为干扰素是脊椎动物细胞受某些因素作用后合成的一类细胞功能调节蛋白质,是细胞基因自稳的反应产物,三种不同类型的干扰素(α、β、γ)均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方面)。近十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对某些病毒和恶性肿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最近我们曾对一例转移性肺癌给予人体白细胞干扰素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特点及内镜取出的方法,积累内镜诊断及处理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年对156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进行紧急内镜或多次胃镜检查和应用辅助器械配合内镜处理异物的情况。结果取出异物例数成功率为88.46%,异物件数成功率为84.97%;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取出上消化道异物,能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病程,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6.
例1:女,23岁。1984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天食鱼粥时自觉鱼骨刺伤,感咽痛,约3~4小时后疼痛消失。2天后上午感中上腹不适;下午2时许呕吐暗红色血性物500毫升,先后共6次,总量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0岁,因发现右下腹包块30余年入院。入院体检:右下腹可扪及一个如鸡蛋大小肿物,边欠清,可活动,表面尚光滑,无明显压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近回盲瓣处可见一个约3.0×3.0cm 大小肿物,圆形,亚蒂,表面均匀覆盖粪便,肿物  相似文献   
8.
本总结我院自1991年至1995年以来60岁以上78例患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老年病人,以期在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上寻求规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270例胃镜检查局麻方法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70例胃镜检查局麻方法比较戴建宜,程同霞丁卡因与利多卡因是麻醉剂,本文总结270例胃镜检查病人在术前准备中用三种方法比较丁卡因与利多卡因作表麻的不同效果。材料和方法对象:1992年7月到1992年11月270例门诊胃镜检查病人,男性162例,女性1...  相似文献   
10.
Bifidobacteria, a physiologically beneficial organism in intestinal tract of human body, are the most in number with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It can prevent 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of a great variety of tumors in human body. We have proved that the bifidobacteria adolescence could inhibit the growth of colon cancer significantly in vivo and explored its antitumor mechanisms from the angle of cellular apoptosis[1,2]. Nowadays it has been known that in colon cancer there exists a high-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