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4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呋苄青霉素是由我国开发成功的一个酰脲类青霉素。本项研究采用微生物法,以狗和正常人为受试对象,以氧哌嗪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为对照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3个药的药—时曲线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呋苄青霉素较其它对照药具较高的即刻血浓度和较低的肾清除率。用微生物法和放射自显影法测定的呋苄青霉素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汪明,呋苄青霉素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尤其在肺、肝、肠中的浓度明显高于羧苄青霉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分析,研究抑酸疗法对胃癌首次胃镜检查诊断的干扰程度及相应对策。方法实验对象均为经胃镜与病理检查最终证实的胃癌患者,包括胃体腺癌与胃窦腺癌。根据首次电子胃镜检查前抑酸剂的使用情况,分为H2受体阻滞剂(H2RA)治疗组、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组及未经抑酸治疗的对照组,通过组间比较以探讨抑酸剂的使用与胃癌漏诊率之间的关系。按日本Borrmann分型标准,对各组胃癌的分型构成及漏诊病例的分型构成进行分析,试图找出漏诊的规律。结果H2受体阻滞剂治疗组的漏诊率:胃体腺癌为6.66%(5/75),胃窦腺癌为10.7%(9/84)。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相应的漏诊率为9.37%(6/64)和12.7%(13/102)。而未经抑酸治疗的对照组的相应漏诊率为1.36%(1/73)和2.63%(2/76)。胃体腺癌及胃窦腺癌经过抑酸疗法后,其首次内镜检查漏诊率均高于未经抑酸治疗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通过Borrmann分型发现,漏诊患者均为早期胃癌Ⅱb型、Ⅱc型及进展期胃癌Ⅱ型、Ⅲ型。结论抑酸疗法作为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胃镜检查前的不恰当应用,对某些胃癌的及时诊断产生负面影响,致使部分患者漏诊,甚至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各种原因导致胃排空障碍限制经口进食时,肠内营养支持及胃液引流的有效途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2例食管癌及贲门癌胃癌术后病人胃镜直视下置入鼻一十二指肠营养管及胃管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经胃镜同时置入营养管及胃管成功率100%(3262),平均置管操作时间20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食管癌及贲门癌术后胃镜直视置入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和胃管、方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超细内镜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4年4月至今,我们应用日本Pentax公司生产的EG-1840型超细内镜,对1217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徐晓军  陈志坦  周秋萍  沈溶  李方  刘二妹 《江苏医药》2007,33(10):1057-1058
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是食管、贲门及胃癌术后常见并发症,良好的营养支持对吻合口瘘、胃排空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的治疗至关重要,因经口进食受限,肠内营养(NE)是目前临床最主要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外周血是肿瘤发生远处转移的必经途径。细胞角蛋白19(CK19)存在于上皮细胞中,间叶组织(如血液、骨髓、淋巴结等)不表达,因此CK19可作为乳腺癌患者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标志。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K19阳性表达细胞,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并观察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缺血及颈椎病引起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受压导致椎动脉血流受阻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可伴有心悸、耳鸣等.笔者近5年来运用地黄饮子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深层静脉管腔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同时伴血栓形成及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好发于下肢,血栓形成后,血栓远端静脉高压,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严重者还可以影响动脉供血,并使静脉瓣膜受损,  相似文献   
9.
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肾上腺素(1~4μg)引起横断脊髓的大鼠血压升高,并有量效关系,这一效应可被静脉注射神经节阻断药溴化六甲双铵(1mg)所消除。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射酚妥拉明(30μg)和哌唑嗪(15μg)预处理可对抗肾上腺素的作用;普萘洛尔(30μg)和育亨宾(15μg)则无效。结果提示,肾上腺素作用在脊髓内的肾上腺素能α_1受体上,具有中枢性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甲沟炎是指(趾)甲的一侧软组织化脓性感染,常由轻度的外伤(如修甲不慎或撕去逆剥)等原因所致。若处置不当、迁延时日可表现为慢性甲沟炎,如甲沟时常溢脓、溢液、肉芽肿形成或蕈样突起,甲廓嵌入甲旁软组织内,不慎触碰可引发疼痛和出血。本病虽对机体危害不大,但临床处置颇为棘手。探讨一种简易有效治疗方法对基层而言,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