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本文报导了1984年青岛市市北区心血管病监测区人口共185 038人,其中男性98 180人,女性86 858人.该监测区1984年共死亡1041人,死亡率562.59/10万,其中35~74岁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为193/10万,占死因构成的30.17%,居首位;恶性肿瘤为第二位,占26.22%;第三位为肺心病,占11,91%.在心血管病中,25~74岁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而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男女两性均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起始部落在前面的T波上,称为“RonT”现象。该现象常可致室速和室颤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故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危险信号。急性心肌梗塞出现“RonT”现象,更成为紧急治疗的指征。近年来,有些资料提出相反意见,认为“RonT”现象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无明确的关系。现以我们收治的22例,结合文献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至今国内外有关文献均认为洋地黄对室性早搏(除外心力衰竭所致者)当属禁忌。但我们参考有关洋地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心脏毒性作用的新近研究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对上述见解表示怀疑。1970年起,我们采用洋地黄口服试治个别难治性室性早搏获得成功。现报告21例,并作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4.
右室梗塞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右室梗塞的心电图改变和诊断标准,对5例患者采用CR_(3R)、CR_(5R)、CR_(7R)、V_(7R)和V_(8R)导联描记心电图,结果ST段抬高出现于发病后5—8小时,抬高幅度为0.15—0.3mV,持续8—15天,较V_(3R)-V_(6R)显著。另外尚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坏死性Q波,而20例对照者无一出现Q或QS波。并就沿用的右室梗塞诊断标准作了评价,讨论双极、单极右胸导联的区别,提出急性左室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