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人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AVB)伴有晕厥等症状时 ,一般需安装起搏器治疗 ,VVI起搏器因价格低及安装简单等因素仍较多用于临床。现将我院完成的3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资料和方法 :1998年 4月至 2 0 0 1年 1月 ,共 30例老年患者在我院接受安装了 VVI起搏器 ,其中男16例 ,女 14例 ,年龄 60~ 78(70 .4± 4 .5 )岁。病因 :心肌炎 1例 ,退行性病变 2例 ,心肌病 4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 7例 ,冠心病 16例 ,其中 6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 °AVB,分别经临时心脏起搏 10~ 14天后安装永久起搏器。病程 :2 5例患者反复发作晕厥 ,其中 2 0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5月~2004年5月住院9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47例,给予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药物;阿托伐他汀干预组4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阿乐)每日20mg,治疗3d,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hs-CRP及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d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浆hs-CRP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治疗前后各血脂成分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3d后,可明显降低血浆hs-CRP水平,从而抑制冠心病患者炎性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且该作用并不依赖于血脂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非心脏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窦性心律维持中的作用.方法:1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组54例,B组56例.A组仅给予厄贝沙坦+胺碘酮治疗;B组在给予厄贝沙坦+胺碘酮治疗的同时联合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终点为房颤动转复后至3、6、12个月时的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及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结果:B组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的维持比率在3月时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86.54% VS 82.35%,P>0.05),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与A组相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至6、12个月时仍维持窦性心律的比率高于A组(82.69% VS 62.75%;78.85% VS 60.78%,均P<0.05),同时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也低于A组(P<0.05).结论:在胺碘酮、沙坦类药物治疗非心脏瓣膜病所致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同时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其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口可能优于仅使用胺碘酮及沙坦类药物,机制可能与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军康  任晖  鲁海  屈兰燕 《广西医学》2004,26(7):965-966
目的 探讨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经心电图证实 ,心率在 4 0~ 5 5次 分的窦性心动过缓 (窦缓 )病人中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所起的作用。方法 对 90例心率在 4 0~ 5 5次 分的窦缓病人行食道调搏和药物阻滞试验 ,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 (SNRT)及迷走神经张力 ,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0例窦缓病人中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者占 6 5 6 % ;窦房结功能低下者占 34 4 %。 4 5岁以下组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明显多于窦房结功能低下 ,分别为 83 3%和 16 7%。而 4 5岁 (包括 4 5岁 )以上组情况正相反 ,分别为 2 6 2 %和 73 8%。结论 在心率为 4 0~ 5 5次 分的窦缓病人中窦房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起的作用随年龄组的不同而不同。年龄较大者 (≥ 4 5岁 )窦房结起搏功能低下起主要作用 ,相反 (<4 5岁 )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起主要作用。窦房结功能低下在两组中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患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年—2006年确诊的2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24例AD病人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Stan-fordA型AD多以突发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晕厥为首发表现,体征常见双上肢血压差别>20mmHg(1mmHg=0.133kPa)、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奔马律、心包积液等;B型AD多以突发背痛、腹痛、腰痛为首发症状,体征常见上下肢血压差距减小<10mmHg,背部、腹部血管杂音等。联合应用超声心动图(UCG)、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如病人可耐受较长时间检查,首选MRI,否则选择CT或CTA。结论AD近年发病率呈显著增加趋势。AD症状呈多样性,不同类型AD有不同首发症状和相应体征。治疗上应注重收缩压的控制,加强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30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介入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2例中77例封堵成功(房间隔缺损32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成功率为93.9%。并发症2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对平均年龄在32.5岁的25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AFP及HBV-M的检测结果做一回顾性总结。结果表明年轻原发性肝癌病人中AFP阳性15例,而10例患者AFP为阴性;乙肝病毒感染仍然是年轻肝癌病人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与经股动脉、肱动脉路径相比,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易于观察及护理、住院时间短、节约医疗费用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前臂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为罕见而又凶险的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TRI)血管并发症,若诊治不当,则可导致残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血浆脑尿钠肽(BNP)水平与心脏功能的关系及其在心导管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特点。方法 依据纽约大学儿童心力衰竭指数(NYUPHFI)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功能进行评定,并分为并发心力衰竭组(心衰组,n=18)及未并发心衰组(非心衰组,n=25);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罗氏床旁快速定量诊断仪测定全血BNP含量。结果 入院时及介入术后心衰组及非心衰组间患儿血浆BNP、NYUPHFI及LVEF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两组在介入治疗之后血浆BNP均显著下降(P<0.01);患儿血浆BNP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53,P<0.01);血浆BNP浓度与NYUPHFI呈显著正相关(r=0.61,P<0.01)。心衰组的先心病患儿血浆BNP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1),且血浆BNP浓度与NYUPHFI呈正相关(r=0.78,P<0.01),但在非心衰组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浆BNP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介入治疗后随着心脏功能的改善BNP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
以临床诊断为基础,结合应用三联液序贯疗法治疗缺血性脑梗塞35例,探讨了在不具备CT 情况下脑梗塞的诊断,处理方法及与脑出血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