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21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2021年全国累计报告疟疾病例799例,较2020年(1 086例)减少了26.4%;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798例,长潜伏期三日疟病例1例(由广东省报告),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783例(占98.0%, 783/799),外国籍16例(占2.0%, 16/799);男、女性别比为14.4∶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占55.7%, 445/799);恶性疟390例(占48.8%, 390/799),间日疟182例(占22.8%, 182/799),卵形疟187例(占23.4%, 187/799),三日疟31例(占3.9%, 31/799),混合感染9例(占1.1%, 9/799)。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广东、云南、上海、四川和浙江,合计报告疟疾病例480例(占60.1%, 480/799)。全国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3例,分别由辽宁(1例)、浙江(1例)和广东(1例)上报,较20...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2012年和2018年我国输入性恶性疟原虫样本氯喹抗性分子标记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运蛋白基因(Plasmodium falciparum chloroquine re sistant transporter,Pfcrt)第72~76位密码子抗性相关位点突变类型,并分析不同输入来源样本的特异性。方法收集2012年和2018年国家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滤纸血样本,以样本中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上Pfcrt基因第72~76位点为扩增片段,采用巢式PCR法进行扩增并测序,对目的产物片段测序结果、地理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中,95.5%(644/674)来自非洲,其余4.5%(30/674)来自东南亚和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非洲又以西非和中非为主(占非洲样本的80.4%,518/644)。共检测到C72S、M74I、N75E、K76T 4个位点突变和5种单体型类型(CVMNK、CVIET、SVMNT和两种混合型),其中CVMNK与CVIET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恶性疟原虫共有的单体型类型,SVMNT仅在东南亚(缅甸)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样本中检测出;2种混合型为CVMNK/CVIET和CVMNK/SVMNT,前者在非洲和东南亚输入样本中分布,后者仅在东南亚缅甸来源样本中检出。自非洲输入的样本野生型较多,占77.7%(478/615);而自东南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输入的样本中,抗性分子标记样本占68.0%(17/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P<0.05)。非洲不同地区来源样本中,抗性基因比例和野生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非野生型所占比例最低。结论2012年和2018年我国674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样本中,自东南亚输入的恶性疟原虫Pfcrt基因第72~76位点抗性基因比例和分子多态性均较非洲来源样本高。  相似文献   
3.
随机抽检2019年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疟疾患者的血涂片,在粗略估测患者体内原虫密度的基础上,以原虫密度高于4 000虫/μl和/或有并发症作为患者病情严重标准,结合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患者的诊疗信息,分析我国疟疾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治疗方式(住院治疗或门诊治疗)和用药方案(针剂注射或口服用药)间的符合性。结果显示,共收集272例患者的血涂片和相关信息,病情较重患者共163例(占59.93%),其中原虫高密度感染者160例,低密度有并发症者3例;当原虫密度较高时,患者倾向于出现并发症(P<0.05)。在县、地市和省级医疗机构首诊和治疗的疟疾患者数分别占83.82%(228/272)和96.32%(262/272),且均以在地市级医疗机构的数量最多(40.81%,111/272;48.90%,133/272)。患者住院比例为77.94%(212/272),针剂注射治疗比例为57.93%(157/271)。患者接受治疗的总体趋势为给予病情较重者住院治疗(92.02%,150/163),给予病情较轻者门诊治疗(7.98%,13/163)(P<0.05);县、地市和...  相似文献   
4.
蚊虫作为疾病传播媒介,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化学方法是控制蚊虫种群的主要手段,然而蚊虫对杀虫剂的抗性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对蚊虫杀虫剂抗性的产生原因、抗性机制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首先,分析了抗性产生的原因,包括杀虫剂使用不当、生物选择压力、环境污染、基因突变和基因流等。其次,探讨了抗性产生的机制,如生物代谢途径的改变、杀虫剂靶点的突变、表达调控、行为抗性、解毒酶活性协同作用和抗性基因多态性等。最后,总结了蚊虫杀虫剂抗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涉及生物测定法、生化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旨在为蚊虫杀虫剂抗性检测新方法的研究以及杀虫剂抗性监测和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上海地区养殖场奶牛的隐孢子虫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方法 采集上海市奉贤区、金山区和青浦区5个养殖场的奶牛粪便,过滤沉淀,应用商品化试剂盒提取DNA,基于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对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鉴定虫种,并统计相应的感染率和构成比. 结果 共采集奶牛粪便样本204份,其中奉贤123份,金山43份和青浦38份,共发现36个隐孢子虫阳性样本,阳性率为17.65% (36/204);经测序鉴定,奶牛感染的主要虫种为安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andersoni),占94.44% (34/36),少量为牛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ovis),占5.56% (2/36). 结论 安氏隐孢子虫是该地区奶牛感染的主要隐孢子虫虫种,存在潜在的公共卫生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和PCR法对现场人群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为华支睾吸虫感染检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人体华支睾吸虫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随机抽取133份粪便样本,-20 ℃保存。分别采用Kato?Katz法(1粪3检)和PCR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比较两种方法对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采用Kappa分析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133份人群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总检出率为77.44%(103/133),其中Kato?Katz法检出率为57.14%(76/133),PCR法检出率为70.68%(93/133), PCR法检出率显著高于Kato?Katz法([χ2] = 26.15,P <0.01)。76份Kato?Katz法阳性粪便样本中,88.16%(67/76)的样本PCR法扩增阳性;57份Kato?Katz法阴性样本中,47.37%(27/57)的样本PCR法扩增阳性。PCR法对每g粪便虫卵数(EPG)> 1 000的粪便样本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94.7%,18/19)高于EPG < 1 000的样本(85.96%,49/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05,P = 0.436)。两种方法检出率一致性检验结果一般(Kappa = 0.73)。结论 PCR法对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检出率显著高于Kato?Katz法。建议在华支睾吸虫感染度较轻的地区,采用Kato?Katz法结合PCR法进行检测,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方法. 方法 体外培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提取DNA.根据GenBank显示的贾第虫序列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设计4条贾第虫特异引物,利用LAMP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DNA,以隐孢子虫卵囊DNA、疟原虫DNA为对照,并将不含病原体DNA的纯水作为阴性对照.LAMP产物经SYBR green I显色后观察结果,绿色为阳性,棕色为阴性;对LAMP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观察其特征条带的情况. 结果 蓝氏贾第鞭毛虫DNA检测管经显色后呈绿色,隐孢子虫卵囊DNA、疟原虫DNA及水阴性对照管呈棕色.含有蓝氏贾第鞭毛虫DNA的LAMP产物经电泳后呈LAMP特征性梯状条带,安氏隐孢子虫DNA、恶性疟原虫DNA及阴性对照水无扩增产物. 结论 成功建立了检测蓝氏贾第鞭毛虫的LAMP方法.  相似文献   
8.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原虫,能引起婴幼儿和免疫低下人群及动物以胃肠道腹泻为主的严重消化道疾病。隐孢子虫动物感染模型和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为隐孢子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免疫学、疫苗研究、药物筛选和疗效考核以及卵囊灭活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近年来隐孢子虫的动物感染模型和体外培养体系的发展及其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他克林体外抗多房棘球蚴的作用以及抗小鼠多房棘球蚴感染的疗效。方法在含50~200个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96孔板中加入浓度为100.00、50.00、25.00、12.50和6.25μmol/L的他克林,给药后1、3、5和7 d用亚甲基蓝法测定原头节的活性。同时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8法)测定他克林对3种正常宿主细胞(L929细胞、HK-2细胞和Chang liver)以及3种肿瘤细胞(A172细胞、A2058细胞和HCT-8细胞)的细胞毒性。40只感染多房棘球蚴6个月的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30 mg/kg他克林组、15 mg/kg他克林组、25 mg/kg甲苯达唑组和1%西黄芪胶对照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28 d,停药14 d后处死小鼠,剖取小鼠体内多房棘球蚴囊,称取囊重并计算囊重抑制率,采用SPSS 17.0中的非参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他克林体外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药物浓度和培养天数的增加,原头节的活性显著降低。100μmol/L的他克林作用3 d后,原头节全部死亡且形态发生强烈改变,难以观察到完整的超微结构。他克林作用7 d后,100.00、50.00、25.00、12.50和6.25μmol/L组的原头节死亡率分别为(100±0)%、(91.2±2.5)%、(80.3±5.1)%、(71.6±2.4)%和(51.7±2.9)%。他克林对正常宿主细胞活性影响较小,药物浓度增加至250.0μmol/L,对L929细胞、HK-2细胞和Chang liver细胞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27.6±4.7)%、(29.6±3.9)%和(26.9±2.1)%。但是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较大,A172细胞、A2058细胞和HCT-8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Tox50)分别为(178.2±3.2)、(133.2±5.2)和(128.8±4.0)μmol/L。30 mg/kg他克林组、15 mg/kg他克林组和25 mg/kg甲苯达唑组囊重抑制率分别为-3.4%、9.4%和38.2%,上述各组小鼠体内多房棘球蚴囊重的减少与1%西黄芪胶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小鼠在实验周期中分别有3、6、2和5只死亡,相较于其他组,25 mg/kg甲苯达唑和15 mg/kg他克林治疗增加了感染实验鼠的生存率。结论他克林可直接影响体外培养的多房棘球蚴原头节的活性,可提高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检测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4种原虫的多重PCR体系。方法基于隐孢子虫18S rRNA基因、贾第鞭毛虫TPI基因、微孢子虫SSU rRNA基因、环孢子虫18S rRN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和优化一种同时检测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的多重PCR方法,测序验证阳性结果,并进行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成功建立一种同时检测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的多重PCR方法,在同一个PCR反应体系中稳定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314、113、179和242 bp的产物,检出限为≥10拷贝的原虫DNA克隆质粒。该方法与单病原PCR检测的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4种原虫的多重PCR检测技术操作简单、快速、成本效益高,可用于人体、动物和环境中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微孢子虫和环孢子虫感染和污染的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