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基因转染为平台,利用脂质体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入骨髓间质干细胞,使其可以在作为种子细胞的同时。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导人缺血组织,从而为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室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3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学遗传实验室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分离、培养、鉴定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②试验组用构建好的PcDNA3.1-VEGF进行基因转染,阳性对照组用PcDNA3.1空质粒进行转染,阴性对照组只加入培养液。③收集各组第1,3,5,7,9,11天的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提取阳性克隆的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转染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对骨髓间质于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示所培养细胞CD106^+,CD34^-。②ELISA方法示质粒转染细胞后第2天,上清液中即可出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的增高,第5天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10d后趋于稳定,但其浓度仍高于对照组。③Westem blot示转染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空质粒转染组和未转染组。④四甲基偶氯唑盐示转染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以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 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功转染骨髓间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了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从而可以将促血管生长因子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有效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近期收治了1例皮下裂头蚴病患者,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3岁,朝鲜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因游走性皮下结节20年于2008年5月20日就诊。患者20年多年前发现腹壁有1处皮肤肿块,鸽卵大小,局部瘙痒,有虫爬感,位置不定,时而出现在腹壁,或见于外生殖器,或见于双下肢,曾按“荨麻疹”口服抗组胺药治疗,皮肤包块时而明显时而消退。十年前包块出现在右小腿处,遂到某院外科手术切除,告之为某种寄生虫病,病名不详。术后1年,于阴囊处再次发现皮下结节,因位置特殊,且时而明显,时而消退,未再积极治疗。近日发现包块游走于左侧大腿内侧,且伴明显瘙痒,遂来本科就诊。查体:左侧大腿内侧1处约3cm×4cm皮下结节,椭圆形,边界不清,有弹性,皮肤略隆起,肤色正常,无触痛。当日门诊给予手术切除:术中发现一条白色、长带形,约0.3cm×15cm大小,能活动的寄生虫。将虫体请病理科会诊,确定为曼氏迭宫绦虫的幼虫一裂头蚴。术后诊断:皮下裂头蚴病。  相似文献   
3.
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多能造血于细胞,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造血外组织细胞,如骨细胞、软骨细胞、 心肌细胞等,因此,在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MSCs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已得到证实和肯定,从而为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就骨髓间质干细胞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动脉损伤后核因子Κb活性的动态变化,以及血管局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方法 SD大鼠以球囊剥脱主动脉内皮建立大鼠动脉损伤模型.按照术后处死的时间点,将动物分为8组:0 h(对照组)、12 h、24 h、1天、2天、3天、7天及14天,每组6只.凝胶迁移率实验检测各个时间点核因子Κb活性的动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血管局部的表达.结果 术后即刻以扫描电镜观察内皮完全剥脱.术后14天可见明显的增生内膜,模型建立成功.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核因子Κb在术后12 h即有明显活化,高峰在1~3天,然后逐渐下降,14天左右接近术前水平.术后即刻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7天时在内膜表面及少量中膜平滑肌细胞可以看到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术后14天时在未有内皮细胞覆盖处,新生内膜的近血管腔面少量表达,而主要的 阳性转移到新生内膜近内弹力板处.结论 核因子κB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参与大鼠的主动脉损伤后的炎症过程;核因子κB的活化与失活成动态变化;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不同时间表达在不同的部位,核因子κB的活化与失活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消退之前,核因子κB对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膀胱阴道瘘多由难产、妇产科手术、膀胱结核、宫颈癌放疗后或膀胱电切手术所造成。瘘孔多位于三角区附近。主要症状是尿液不断地自阴道漏出,是泌尿外科和妇产科较难解决的疾症之一。瘘孔大者无论经膀胱或阴道单纯缝合法均易失败,且易造成输尿管狭窄。我院自1984~1991年采用膀胱壁裁剪组合法修补8例低位膀胱阴道瘘病人,术后效果满意。8例病人恢复正常排尿膀胱内无残余尿,未发生感染及其它并发症。现将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核因子-κB(NF-κB)一种核转录调节蛋白,是多种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活化的必需调节因子,观察动脉内皮损伤后NF-κB活性的动态变化,可以间接反应局部炎症反应的情况。方法以球囊剥脱主动脉内皮建立SD大鼠动脉损伤模型。按术后处死的时间点将其分为8组: 12 h、24 h、1 d、2 d、3 d、7 d、14 d及C组,每组6只。EMSA法检测各个时间点动脉组织核蛋白中NF-κB的活性,以阻滞条带的面积及灰度值乘积与固定剂量EBNA对照系统条带的比值进行统计分析,观察NF-Bκ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术后即刻扫描电镜观察到内皮完全剥脱,术后14 d可见明显的增生内膜,模型成功建立。大鼠主动脉球囊损伤后,NF-κB在术后12 h即有明显活化,高峰在1-3 d,然后逐渐下降,14 d左右接近术前水平。结论在大鼠的主动脉损伤模型中,有NF-κB的活化并呈明显的消长过程。  相似文献   
7.
8.
活络效灵丹加味治疗高脂血症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以来,笔者应用活络效灵丹,治疗高脂血症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0~59岁17例,60~80岁23例。诊断为冠心病19例,高血压14例,脑中风7例。高脂血症诊断标准:血清胆固醇(TC)≥...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边地区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致病因素。[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技术,对20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血清特异性IgE(sIgE)和总IgE检测。[结果]200例患儿中总IgE阳性率为57%,血清特异性IgE阳性率为55.5%,朝鲜族与汉族总IgE值及特异性IgE检测,无统计学差异。其中只对1种过敏原发生阳性反应的有50例(25%),对2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39例(19.5%),对2种以上过敏原呈阳性反应22例(11%)。阳性率较高的特异性过敏原依次为牛奶45(22.5%)、牛肉羊肉39(19.5%)、户尘螨粉尘螨35(17.5%)、鱼虾蟹16(8.0%)。[结论]通过此项检测,可明确检出本地区特异性过敏原,为预防和诊治延边地区小儿特应性皮炎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