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抗菌塑料气管插管或套管的体外毒性试验、理化性能及抗菌性能测定显示,纳米抗菌塑料气管导管浸提物未引起小鼠急性毒性反应,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医用气管插管或套管的理化标准,对常见的感染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为观察其在体内是否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作采用随机分组法,以菌落计数为主要的观察指标,比较纳米抗菌塑料气管插管或套管在体内外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PBS/PLA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论文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PBS/PLA)合金作为胸骨固定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细胞毒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CCK-8试剂盒表征PBS/PLA合金浸提液对L92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其次将细胞直接种于PBS/PLA材料的表面评价该合金与L929细胞的相容性情况;最后利用PE,PVC作为对照材料,评价合金对细胞的毒性级别.结果 和结论PBS/PLA合金对于L929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在其表面的繁殖塑料甚至优于医用聚乙烯材料.证明PBS/PLA合金能够作为胸骨捆扎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3.
背景:引起高分子材料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材料表面形成了生物被膜,因此要预防此类感染不仅需要材料对表面接触的浮游菌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效果,更需要抑制致病菌在表面形成生物被膜。 目的:观察抗感染聚乙烯材料的抗菌效果以及在菌液中对材料表面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1在中科院理化所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完成。 材料:有机抗菌剂为2, 4, 4’-三氯-2’-羟基二苯醚;无机抗菌剂为玻璃基银系抗菌剂;低密聚乙烯。 方法:低密度聚乙烯与有机和无机两种抗菌剂混合后先挤出造粒,然后注塑成片。 主要观察指标:①用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材料的抗菌性能。②平板超声波法检测材料表面细菌密度及判断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 结果:①两种改性抗菌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抗菌率达到99.9%。②添加有机抗菌剂的试样可以在生物被膜成熟前显著杀灭样品表面的细菌,阻止细菌在其表面黏附和繁殖,从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空白试样和无机抗菌试样表面均有大量细菌黏附。 结论:有机抗感染聚乙烯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抑制细菌在材料表面形成生物被膜。  相似文献   
4.
背景: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分子介入性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型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导致人体感染的真正原因是器械或导管表面形成了菌膜.目的:对菌膜的形成机制,影响菌膜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当前抑制菌膜形成的常用方法进行综述.方法:以"菌膜,生物膜,生物被膜","高分子,塑料,橡胶"和"biofilm,polymer,plastics,rubber"为检索词在medline、life sciences、Toxline plus、Derwent drug file、CBMDisc、CMCC等数据库和www.ncbi.nlm.nih.gov、www.uspto.gov、www.patent.com.cn等网站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国内外文献214篇.排除陈旧和内容类似文献,选择4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对菌膜在高分子器械表面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已经基本阐述清晰,但迄今为止,菌膜的研究多集中从微生物学、医学、基因角度进行,对菌膜的防治也是直接从利用抗生素的抑制方面考虑,文章着重从材料角度探讨抑制菌膜的可能途径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抗感染聚乙烯材料的抗菌效果和在菌液中对材料表面菌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方法:材料制备:低密度聚乙烯(LDPE)与有机和无机两种抗菌剂混合后先挤出造粒,然后注塑成片。实验评估:①用活菌平板计数法测定材料的抗菌性能。②平板超声波法及扫描电镜判断材料表面菌膜的形成。 结果:①两种改性抗菌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抗菌率达到99.9%。②细菌菌膜(菌膜)的形成主要包括粘附、繁殖和成熟3个阶段,添加有机抗菌剂的试样在菌膜形成前就可以显著抑制细菌在其表面生长,从而抑制菌膜形成,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其表面未见菌膜形成。空白试样和无机抗菌试样表面均有大量细菌和细胞外基质粘附。 结论:有机抗菌聚乙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抑制细菌在材料表面形成菌膜,为防治医用导管相关感染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可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刺激和迟发超敏反应及血液相容性的研究,进一步评价PBS材料的生物安全性。方法选用新西兰白兔,通过单次接触实验法,研究原发刺激指数,以确定材料的刺激性。在实验用豚鼠上,采用最大剂量法,判定材料的迟发超敏反应性。采取新鲜兔血,通过溶血实验和血小板黏附实验,研究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结果 PBS局部刺激反应极轻微,无迟发超敏反应,材料的溶血率小于5.0%,血小板黏附性与聚乳酸材料相当。结论 PBS材料生物安全性良好,与皮肤接触无不良反应,溶血率低,血小板黏附性与聚乳酸材料相当。  相似文献   
7.
背景: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分子介入性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型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导致人体感染的真正原因是器械或导管表面形成了菌膜。 目的:对菌膜的形成机制,影响菌膜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当前抑制菌膜形成的常用方法进行综述。 方法:以“菌膜,生物膜,生物被膜”,“高分子,塑料,橡胶”和“biofilm,polymer,plastics,rubber”为检索词在medline、life sciences、Toxline plus、Derwent drug file、CBMDisc、CMCC等数据库和www.ncbi.nlm.nih.gov、www.uspto.gov、www.patent.com.cn等网站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国内外文献214篇。排除陈旧和内容类似文献,选择4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对菌膜在高分子器械表面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已经基本阐述清晰,但迄今为止,菌膜的研究多集中从微生物学、医学、基因角度进行,对菌膜的防治也是直接从利用抗生素的抑制方面考虑,文章着重从材料角度探讨抑制菌膜的可能途径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分子介入性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型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导致人体感染的真正原因是器械或导管表面形成了菌膜。目的:对菌膜的形成机制,影响菌膜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当前抑制菌膜形成的常用方法进行综述。方法:以"菌膜,生物膜,生物被膜","高分子,塑料,橡胶"和"biofilm,polymer,plastics,rubber"为检索词在medline、life sciences、Toxline plus、Derwent drug file、CBMDisc、CMCC等数据库和www.ncbi.nlm.nih.gov、www.uspto.gov、www.patent.com.cn等网站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国内外文献214篇。排除陈旧和内容类似文献,选择43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对菌膜在高分子器械表面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已经基本阐述清晰,但迄今为止,菌膜的研究多集中从微生物学、医学、基因角度进行,对菌膜的防治也是直接从利用抗生素的抑制方面考虑,文章着重从材料角度探讨抑制菌膜的可能途径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分子介入性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型感染是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而导致人体感染的真正原因是器械或导管表面形成了菌膜。 目的:对菌膜的形成机制,影响菌膜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当前抑制菌膜形成的常用方法进行综述。 方法:以“菌膜,生物膜,生物被膜”,“高分子,塑料,橡胶”和“biofilm,polymer,plastics,rubber”为检索词在medline、life sciences、Toxline plus、Derwent drug file、CBMDisc、CMCC等数据库和www.ncbi.nlm.nih.gov、www.uspto.gov、www.patent.com.cn等网站进行检索,得到相关国内外文献214篇。排除陈旧和内容类似文献,选择4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目前对菌膜在高分子器械表面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已经基本阐述清晰,但迄今为止,菌膜的研究多集中从微生物学、医学、基因角度进行,对菌膜的防治也是直接从利用抗生素的抑制方面考虑,文章着重从材料角度探讨抑制菌膜的可能途径及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进行对比,了解聚丁二酸丁二醇类聚酯[poly(butyl succinate),PBS]/聚乳酸(PLA)合金材料植入动物体内后组织相容性情况。方法选取60只SPF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Sham组、PBS/PLA组、PBS组和PLA组,每组15只。每只大鼠背部做1个切口,PBS组植入单纯PBS材料,PBS/PLA组植入PBS/PLA合金材料,PLA组植入PLA材料,Sham组切开皮肤后立即缝合,不做其他处理。植入后1、4、8、12、16周后,实验组切取包裹材料的皮下组织,对照组切取切口处皮下组织。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切口大体表现;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和毛细血管密度;Masson染色观察材料周围纤维包裹程度;TUNEL法光镜观察材料对皮下组织凋亡情况。结果第1、4、8、12、16周结果提示PBS/PLA组与PBS组和PLA组相比,3组材料引起的局部炎性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相似,组织急慢性炎症反应无明显差异;纤维包裹程度PBS/PLA组介于PBS组和PLA组之间(P<0.05);对于材料引起的局部组织细胞凋亡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