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VOT-PVCs)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方法 68例频发RVOT-PVCs患者,其中Carto组36例,运用Carto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三维电解剖图后行电解剖标测靶点并予冷盐水灌注电极进行消融;另32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放电次数及有效放电率、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复发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即时成功率两组无差别(P0.05)。与常规组相比,Carto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50.8±10.2minvs71.9±20.9min),X线曝光时间缩短(15.5±3.8minvs27.0±7.1min),总放电次数减少(5.8±1.2次vs9.4±1.8次),有效放电率增高(48.1%±12.2%vs31.5%±7.9%),复发率降低(2.8%vs9.4%),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两种标测方法消融频发RVOT-PVCs均有效,安全。但Carto系统对复杂的多源多形早搏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孙少喜  罗苑苑  李蘅  胡兆霆  侯庆臻  彭健 《广东医学》2011,32(10):1256-1258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射频前后左房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52例PAF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6个月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左房面积(LAA)和左房容积(LAV),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左房射血力(LAF),同时使用组织多普勒记录二尖瓣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Tei指数指导优化房室延迟(AVD)对置入双腔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心内科拟首次置入双腔起搏器且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0例)和优化AVD组(82例)。对照组患者置入的起搏器按厂家初始设定的AVD进行工作,优化AVD组患者术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Tei指数指导优化AVD。置入起搏器1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min步行距离测试、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生活质量评分,并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死亡、急性肺水肿、心功能恶化入院、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优化AVD组患者AVD优化后左心室充盈时间(LVFT)、左心室输出量(LVCO)较优化前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3.74±7.57)msvs(342.57±5.34)ms,t=-5.510,P<0.05;(3.09±0.21)L/minvs(2.99±0.19)L/min,t=-2.936,P<0.05]。置入起搏器12个月后,优化AVD组心力衰竭患者6min步行距离、LVF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反流面积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62.09±27.01)mvs(336.71±20.92)m,t=-6.676,P<0.01;(362.76±6.47)msvs(342.63±4.42)ms,t=-10.650,P<0.01;(48.09±2.49)%vs(46.35±2.16)%,t=-4.754,P<0.01;(1.36±0.26)cm2vs(1.52±0.35)cm2,t=3.434,P<0.05;(108.40±7.40)分vs(102.80±5.80)分,t=-5.291,P<0.01]。优化AVD组患者累积无MACE生存率为90.2%(74/82),对照组患者为77.5%(6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8,P=0.031)。结论应用Tei指数指导优化AVD能减轻置入双腔起搏器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和硝普钠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60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硝普钠(SNP)组和rhBNP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用药24h后液体的出入量变化,给药后48h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给药前及用药72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神经内分泌激素变化。【结果】用药24h后rhBNP组的尿量[(1503.6±194.3)mL]明显多于硝普钠组[(1319.4±195.9)mL,P=0.001];静脉给药48h后,rhBNP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效率分别为93.3%和96.7%(P值分别为0.010和0.012),均显著优于硝普钠组,用药72h时rhBNP组患者射血分数的增加以及中心静脉压的降低均明显多于硝普钠组(P值分剐为0.000和0.000),用药72h后rhBNP组血清B型脑钠肽下降水平较硝普钠组相比明显降低(P=0.000)。【结论】rhBNP是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特发性室性早搏(PVC)不同早搏负荷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根据早搏负荷,将91例特发性PVC患者分为低负荷组32例、中负荷组37例、高负荷组22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TO、TS均明显改善(P均〈0.01),以低负荷组改善最大,中负荷组次之,高负荷组最小。结论 RFCA能改善特发性PVC患者的HRT,且随早搏负荷增大其改善程度减弱;HRT改善可作为RFCA治疗特发性PVC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风暴(ES)的诱发因素、临床处理和预后。方法电风暴(ES)定义为24h内簇发3次或3次以上需经ICD干预的VT/VF事件。7名患者植入ICD后发生电风暴8次。诱发因素为低钾血症3次、心力衰竭2次、上呼吸道感染、心肌缺血和紧张恐惧各1次等。结果均祛除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其中1例加行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另1例加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8次ICD风暴均全部终止。结论通过纠正诱因,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调整ICD设置,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或冠脉血运重建,能有效地终止E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PVC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联及不同室性早搏数目负荷与HRV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8例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室性早搏总数,分为A组(﹤1000个),B组(1000~10000个),C组(﹥10000个),分别计算出HRV的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h每5min时段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每5min时段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 ,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 HF)以及两者比值LH/HF。分析HRV各指标与特发性室性早搏的相关性及不同室性早搏负荷组间HRV有无差异。结果:特发性室性早搏与LF/HF(r=0.322,P=0.000)、HF(r=-0.017,P=0.014)、rMMSD(r=0.163,P=0.019)明显相关。各组间HRV指标比较,rMMSD在A、C,B、C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其自主神经平衡调节受损,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减弱相关,室性早搏数目负荷>10000/24h的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减低可能更明显。 关键词: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频域指标;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YP2C19中代谢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入住心内科的ACS患者308例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其中入选120例CYP2C19中代谢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并返院复查冠脉造影。ISR判断标准为原病变冠脉直径狭窄程度≥50%,按有无再狭窄分为ISR组38例和无再狭窄组82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20个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造影结果和支架使用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CYP2C19中代谢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ISR的危险因素中,糖尿病、高尿酸、长病变、钙化病变、支架长度较长(>20 mm)、支架植入数多是IS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OR=1.338、2.468、3.788、11.386、4.182、2.916,P<0.05),高hs-CRP也是危险因子(OR=4.183,P=0.068);而较高总胆红素水平、支架直径较大(>3 mm)是ISR的独立保护因子(OR=0.428、0.486,P<0.05)。结论 糖尿病、高尿酸、复杂病变、支架长度较长(>20 mm)、支架植入数多等可增加ISR发生的危险性,而较高总胆红素水平、支架直径较大(>3 mm)则减少ISR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特发室性早搏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39例特发室性早搏患者按早搏负荷分为三组:低负荷组80例(室早负荷〈1%)、中负荷组77例(室早负荷≥1%且〈10%)和高负荷组82例(室早负荷≥100),比较各组间HRT参数,震荡初始(T0)和震荡斜率(TS)的差异并分析HRT异常与早搏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早搏负荷的增大,特发室性早搏患者HRT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低、中、高三组HRT异常率分别为:13.7%、18.2%、37.8%,P〈0.01),TO值明显增大(低、中、高三组分别为:-2.04±1.62%、-1.37±1.26%、-0.57±1.59%,P〈0.01),TS值逐渐降低(低、中、高三组分别为:3.72±1.01ms/RR、3.15±0.83ms/RR、2.75±0.58ms/RR,P〈0.01)。HRT异常与早搏负荷呈明显正相关(P〈0.01),TO值与早搏负荷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TS值与早搏负荷呈负相关(P〈0.01)。【结论】特发室性早搏患者HRT现象随早搏负荷的增大而减弱,心率震荡异常与早搏负荷明显相关,过大的早搏负荷可能影响特发室性早搏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富马酸依布利特注射液治疗,所有患者在用药后均行预激旁道和(或)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观察记录所有患者用药后窦性心律转复情况及手术情况。【结果】7例患者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后均有较好的疗效,能有效将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并降低心室率,其中5例转为窦性心律,1例患者心室率较用药前下降,另外1例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后心室率无明显变化,电复律失败,给予伊布利特治疗后心室率明显下降。所有患者均择期行预激旁道和(或)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均取得成功。【结论】伊布利特能够有效转复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窦性心律,可有效降低患者心室率,有助于后续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