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9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1989年从培养的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多功能细胞生长因子,我们的研究旨在探讨肺心病患者血清VEG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胸部X线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X线表现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河南省临床诊断的 1 5例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的系列胸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5例胸部X线病灶初始形态为斑片状 1 1例 (73.3% ) ,大片状 4例 (2 6 .7% ) ;双侧 9例 (6 0 .0 % ) ,单侧 6例 (4 0 .0 % ) ,均为中、下肺野 (1 0 0 % )。动态观察发现病变进展快 ,病变发展到高峰期时间为 4~ 1 4d , x±s(7.7± 3.2 )d ,双侧 1 3例 (86 .7% ) ,单侧 2例 (1 3.3% ) ,两肺叶及两肺叶以上病变者 1 4例 (93.3% )。病变开始吸收时间为 6~ 2 1d , x±s(1 1 .3± 4 .1 )d ;完全或基本吸收时间 8~ 2 6d , x±s(1 6 .4± 5 .0 )d。1 5例经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 1 8~ 4 2d , x±s(31 .9± 7.9)d。 结论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胸部X线特点为急性双侧或单侧多叶炎性浸润阴影 ,以中、下野常见 ,进展迅速 ,及时复查胸部X线对临床诊断及判断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8-Br-cAMP对人肺癌NSCLC-3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育的NSCLC-3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8-Br-cAMP对NSCLC-3细胞c-myc、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8-Br-cAMP处理后的实验组较未加8-Br-cAMP的对照组c-myc、bcl-2基因表达降低(P<0.01).结论:8-Br-cAMP可下调与NSCLC-3细胞凋亡相关的c-myc、bcl-2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4.
无题     
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医生的一言一行关乎病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其责任之重大无与伦比。与许多医学大家相比,自己只是个小学生,我不敢妄言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只能就怎样做一个不失职的医生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消毒隔离与SARS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对预防和控制SARS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针对我省医疗机构在SARS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知识培训,提高全省医务人员认知水平,规范消毒隔离程序,实施科学防范措施,强化管理、层层把关以确保措施落到实处.结果实现了全省医务人员无感染、SARS疫情无扩散、无输出病例、患者无死亡"4个零"的突破,取得了SARS防治的阶段性胜利.结论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SARS医院感染是可以预防和遏制的.  相似文献   
6.
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necrotizing granulomatous vasculitis,NGV)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系统性血管炎[1],临床上分全身型和局限型[2].全身型以上、下呼吸道和肾脏为常见受累器官,无肾脏受累者则为局限型.该病男性略多于女性,40~50岁为高发年龄段.因其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常误诊为各亚专科疾病[3].2012年11月6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及睡眠科收治1例青年女性NGV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根据EORTC/MSG2002年制定的定义及我国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分级诊断标准,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断的54例侵袭性曲霉病分为:确诊8例,临床诊断31例,拟诊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缺乏组24例,其中20例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30例,主要是接受激素治疗的COPD患者(36.7%)。发热、胸闷、咳嗽、胸痛、咯血为常见症状。胸部CT显示节段性肺实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多见,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则以多发结节阴影为主。结节或实变影内空洞形成较晕轮征、新月征更常见。IA总体病死率达72.2%,非中性粒细胞缺乏组高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组(83.3%vs58.3%,P=0.042)。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表明,肺外播散与预后有关。结论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发生IA并非少见,接受激素治疗的COPD患者是发生IA的主要危险因素。前者病死率高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  相似文献   
8.
对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心病患者进行核素心血池显像检查,并与右心导管测压作对照。结果显示:肺心病伴肺动脉高压组的右室射血分数(RVEF)较正常对照组和肺心病伴肺动脉压正常组均明显降低(P<0.001,P<0.001),右房舒张早期排空率(RAER)和右室峰充盈率(RVPFR)呈阶梯样降低,且RAER和RVPFR的下降出现在RVEF下降之前。提示右室舒张功能可能先于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主要地区医院临床分离细菌流行特点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河南省14家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细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依照CLSI2007版结果判定.结果 2008年6月至12月收集各医院临床分离细菌共19 160株,革兰阴性菌13 359株,占69.7%,革兰阳性菌4392株,占22.9%,深部真菌(不含痰标本)1409株,占7.4%.细菌产酶率高,尤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最高,64.3%.它们呈现出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但尚未出现VISA和VRSA.肠球菌中庆大霉素高耐株占比例很大(47.5%),亦出现13.7%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59.2%,克雷伯菌产ESBL53.2%;但各地差别很大,11.3%~88%不等.它们对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IPM、MEM敏感率均为100%;对TZP、AK、SCF的敏感性也较好,平均在88.9%~70.2%;三、四代头孢菌素敏感率在50%甚至更低.对喹诺酮类的敏感率仅不到20%.肠杆菌属及其他肠道杆菌是一组易产AMPC酶细菌,对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比较好,IPM、MEM敏感率均为100%;SCF、TAP、敏感率在70%以上;喹诺酮类、四代头孢菌素敏感率64.2%以上;CAZ等三代头孢菌素敏感率低于40%.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是近年来耐药率比较高的一组非发酵菌.它们只对多粘菌素敏感性好,对碳氢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60%,对TZP、SCF敏感率在55%左右,其余包括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苷类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本组资料对细菌感染尤其是对河南省细菌感染的治疗与抗菌药物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和调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常规临床治疗哮喘的疗效和使用情况.方法 开展多中心、开放的、非干预性调查研究,观察哮喘患者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12周后的哮喘控制情况,以哮喘控制调查问卷(ACQ)与改良的哮喘控制调查问卷(ACQ5)平均分值为主要疗效观察指标.结果 共入选受试者360例,其中成人哮喘228例,儿童哮喘132例.经12周治疗后,所有患者ACQ平均分值由治疗前的2.03(成人2.20,儿童1.74)下降为0.60(成人0.78,儿童0.29),ACQ5平均分值由治疗前2.47(成人2.24,儿童1.76)下降为0.47(成人0.62,儿童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在常规临床应用时可以有效地改善哮喘,并达到哮喘的良好临床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