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无创通气治疗难治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的难治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均使用无创通气,观察组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对照组则仅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脑型钠尿肽(BNP)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血气分析结果,使用无创通气时间、是否改用气管插管、重症科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24、72 h BNP的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24 h 氧分压( PaO2)、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7 d 左室射血分数( LVEF)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使用无创通气时间、重症科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改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住院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难治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联合使用乌司他丁与无创通气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能改善氧合、二氧化碳排出、左室收缩功能,缩短重症科住院治疗,但未证实是否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09年6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78例,回顾性研究其临床资料,分析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的误诊情况、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抢救成功率。结果:本组患者初次就诊时误诊26例(33.3%),疑诊者24例(30.8%),就诊时确诊者28例(35.9%),平均住院时间为2~3(2.3±0.7)周,70例(89.7%)患者顺利出院,急诊室死亡6例(7.7%),后期死亡2例(2.6%)。结论:老年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首发症状变异明显,提高警惕才能防止诊断鉴别的局限性、片面性,提高诊断率,降低误诊发生的可能,为及时抢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8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拟行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应用组,92例)和对照组(延迟应用组,96例),比较两组PCITIMI血流分级、血BNP、CTnI水平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风险等。结果:观察组初次造影病变血管TIMI血流达到Ⅲ级的比率明显高于延迟应用组(P〈0.05);术后7d血CTnI、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0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有助于改善心肌灌注,降低早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可能有助于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冠状动脉血流缓慢(SCF)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SCF综合征的患者为SCF组,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d,25例冠状动脉血流正常(NCF)患者作为NCF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TC、LDL-C、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E选择素;采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治疗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以冠状动脉血流计帧值法(Timi-FC)评价造影时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SCF组Timi-FC、TC、LDL-C、hs-CRP、ICAM-1、VCAM-1及E选择素显著降低(P<0.05),FMD及NMD显著升高(P<0.01);与NCF组比较,hs-CRP、ICAM-1、VCAM-1、E选择素、FMD及NMD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NCF组随访4周后TC、LDL-C显著降低(P<0.05);Timi-FC与hs-CPC、ICAM-1、VCAM-1和E选择素呈正相关(P<0.01),与FMD、NMD呈负相关(P<0.01)。结论 SCF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反应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降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冠状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乌司他丁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初次发病的急性前壁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139例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完成1年随访研究。观察组68例,对照组71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急性期联合使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起病后第7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脑型钠尿肽(BNP)、新发心脏瓣膜病变。比较两组1年BNP、LVEF、新发心脏瓣膜病变。结果:起病第7天,观察组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观察组BN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介入手术成功并相对稳定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在常规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乌司他丁,有利于左心功能功能的保护,改善中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自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展以来,AMI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许多AMI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仍出现了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甚至再发心肌梗死,临床上对于AMI患者PCI术后的常规药物治疗还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8.
范海燕  吴剑弟  陈美玉  林玉莲  甘树广 《河北医药》2023,(12):1859-1861+1865
目的 探讨胸阻抗法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ICG)在难治性心衰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难治性心衰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作监测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以及左西孟旦注射液治疗,其中常规组根据医师临床经验、患者临床特点以及相关指南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监测组则实施ICG,并按照相关监测指标水平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比较2组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此外,比较2组干预前后6 min步行试验结果。结果 监测组干预后HR、TFC及SVR水平均低于常规组,而ACI水平高于常规组(均P<0.05)。监测组干预后LVEF水平高于常规组,而LVESD、LVE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2组心律失常、低血压、心肌缺血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干预后6 min步行试验结果均高于干预前,且监测组高于常规组(均P<0.05)。结论 ICG在难治性心衰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根据ICG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同时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SLCO1B1、载脂蛋白(Apo)E基因多态性对瑞舒伐他汀治疗血脂异常所致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的影响。方法 268例血脂异常的超高危ASCVD患者,按照基因型检测结果分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水平,研究期间患者肌痛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ApoE等位基因分布为e2 25例,e3 201例,e4 42例;基因型分布:E2/E2 6例,E2/E3 29例,E3/E3 150例,E2/E4 9例,E3/E4 73例,E4/E4 1例。SLCO1B1中521 T/C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TT 190例,TC 66例,CC 12例;SLCO1B1中388 A/G位点基因型分布分别为:AA 8例,AG 100例,GG 160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治疗前,TC+CC组与TT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C...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