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临床和内镜形态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我科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住院患者340例,其中孤立性胃静脉曲张38例(11.2%)。分析其病史资料、内镜所见、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38例患者中常见病因分别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8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8例)及隐源性肝硬化(7例)。胃曲张静脉最常累及的区域分别为胃底大弯侧(84%)及胃底后壁侧(29%);形态上以多发结节状最常见(53%),其次为巨瘤状(37%);色泽上大多与周围正常黏膜相同(87%),且表面红色征少见(21%)。29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硬化剂及组织黏合剂联合注射治疗术,所有患者对操作耐受良好,围手术期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胃静脉曲张为一少见疾病,其内镜形态复杂,缺乏明显色泽改变。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为其重要病因之一。内镜治疗可有效消退此类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研究不同的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方法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ortal hypertensive gastropathy,PHG)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患者共35例,给予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EIS)或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x ligation,EVL),对合并的胃静脉曲张同时给予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后定期随访,随访过程中酌情追加内镜治疗,并评估患者PHG的动态变化。结果: 首次接受EIS及EVL的患者分别为17与18例;随访中,上述2组中各有16、13例患者分组不变,其余6例因操作原因、EIS后消退不理想或残余曲张静脉不适合再次行EVL而改用另一种内镜治疗(混合治疗),平均内镜随访时间为(8.6±4.0)个月。内镜治疗前无PHG的患者17例,轻度PHG者为18例,无重度PHG患者;治疗后,无PHG、轻度PHG、重度PHG者分别为16例、16例、3例(P>0.05)。EVL与混合治疗在控制出血和维持PHG稳定方面似优于EIS,治疗前、后患者的平均总体肝功能Child评分分别为(6.77±1.73)分和(6.00±0.91)分,内镜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明显改善(P<0.01)。结论: 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不会对PHG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栓塞治疗后排胶过程与再发出血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病房收治,经胃镜检查明确存在胃静脉曲张,并接受了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的患者,对其行内镜随访至少1年,分析其病史资料、内镜所见、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结果总计55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胃静脉曲张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0.0±14.6)岁,其中GOV1型12例(21.8%),GOV2型11例(20.0%),IGV1型32例(58.2%)。共行黏合剂治疗58次,注射部位64点,平均每点注射1%聚桂醇(3.79±1.55)ml,组织黏合剂(3.02±1.17)ml。所有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间均生存,10例患者(7例IGV1型,3例GOV2型)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共11次,其中排胶溃疡未愈8次、静脉曲张再发出血2次、胃角溃疡出血1次。排胶溃疡完全愈合的时间平均为(8.3±3.4)个月,其中36例患者(69.2%)于术后4~9个月完成整个排胶过程。对排胶过程≥12个月的患者共9例随访至2年,所有患者均完成排胶,且随访期间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结论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为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二级预防手段。黏合剂注射术后排胶为正常现象,术后再发出血可能和曲张静脉栓塞不完全相关,确保曲张静脉完全栓塞或有助于降低术后再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