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日趋增多和新抗结核药物的缺乏,为结核病的控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环丝氨酸(cycloserine,Cs)是在1952年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抗结核治疗的一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结核作用强大的吡嗪酰胺、利福平的上市,且Cs导致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报道的出现,使Cs逐渐淡出临床抗结核病治疗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异烟肼、利福平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Cs被再次启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用于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三级医院床位和人员的适宜规模,控制医院过度发展和资源浪费.方法 以北京市三级医院为研究样本,确定投入一产出指标,利用DEAP (2.1)软件,分析1991-2011年北京市三级医院规模报酬状态,找出规模报酬拐点,从而确定三级医院适宜规模.结果 2011年,34所医院中,有31家医院处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有效状态,3家医院处于DEA非有效状态;时间序列纵向分析中,有26家医院出现规模报酬拐点.北京市三级医院的适宜规模的严格控制标准为:床位619张,在职职工1 242人;较宽松的控制标准为:床位844张,在职职工1 785人.结论 研究得到了三级公立医院的规模控制标准,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和特大型医院的数量,注重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回顾分析1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儿例患者经MRV和/或DSA认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均行肝素钠抗凝治疗,其余根据需要进行降颅压、脱水、扩容、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感染等治疗。其中1例住院当中治疗无效死亡。出院后在从2个月到2年的随诊时间内,2例出院时仍有严重的头痛,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个月内死亡,另1例出院时仅头痛减轻仍有抽搐和视力障碍,病情进一步加重,出院2个月内死亡。3例出院时有轻微头痛,再住院治疗后完全正常。4例出院时完全正常。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很多,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不具有特征性,如明确诊断后,早期溶栓、抗凝、阻聚等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愈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劳拉西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6月江苏省邳州安康医院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20年3-12月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立哌唑、劳拉西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痉挛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治疗不良反应表系统(TES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BP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观察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2周后,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6、8周后,观察组TE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阿立哌唑、劳拉西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显著,可迅速改善患...  相似文献   
5.
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荣梅 《临床荟萃》2001,16(10):460-460
大量的中西医研究表明脑梗死原因为瘀血阻络 ,通心络有较强的活血化瘀通络作用 ,我们通过观察通心络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浆中丙二醛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测定来阐明通心络的疗效及其可能作用机制。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①年龄 70岁以下 ,对照及治疗组各 90例 ,其中男性 49例 ,女性 41例 ;②急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 )发病在 3天内 ;③经头颅CT或MRI证实 ;④排除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及糖尿病者。1 .2 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治愈 :症状消失 ,无神经定位体征 ;②显效 :症状明显好转或较起病…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诱因众多,病情复杂多变,常常突然发生,病情变化迅猛,这些特点导致心血管内科是临床高风险科室之一,使得临床护理需要面对更多的风险,对护理工作也有着更高的要求[1].因此,认真剖析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探索相应的防范对策,提高护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是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面前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死亡率最高的老年人多发病,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管理以达到防控心血管内科感染的目的是本文所探讨的重要主题,现报道如下. 心血管疾病与感染的相互关系 心血管疾病易引起心血管患者感染.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多变,常常突然发生,病情变化迅猛,使得心血管患者接触创伤性治疗机会和次数增加,同时这些人群多为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易合并多种感染.  相似文献   
8.
9.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是一种重症结核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影像学诊断报告也常常滞后,早期诊断困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恶性血液病,早期临床症状和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一般不具有特异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并发MDS常导致病情互相掩盖,易漏诊、误诊。笔者报道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以“头晕、乏力3个月,发热2个月” 收治入院的1例患者,初步诊断为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并发全血细胞严重减少,早期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肺部病变及血液系统表现均一度好转,但后期在肺部病变进一步好转的同时,血液系统异常却再次加重,最终经多次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并发MDS。笔者希望通过对诊治过程的分析讨论,提高临床医生对两病并存的诊断认识,分享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