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体质成分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招募218名21~59岁的成年女性进行颈部定量CT(QCT)检查,测量C6椎体骨密度(BMD)及C6椎体中心层面椎旁肌群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平均CT值。检验样本正态性,使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样本均数。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重复性。使用偏相关分析研究颈椎椎旁肌群与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年龄(r=0.142,P<0.05)、体质指数(BMI)(r=0.575,P<0.01)呈正相关关系,椎旁肌群密度与年龄、BMI无显著相关性。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9,P<0.01),与BMI无显著相关性。控制年龄、BMI因素,C6水平椎旁肌群CSA与BMD无显著相关性,平均CT值与BMD呈正相关(P<0.01)。结论中青年女性颈椎椎旁肌群脂肪浸润程度与BM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对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 2009年—2014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59例,术前行MRI检查,由多名诊断医师进行分期,并将MRI诊断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本组术前MRI分期:Ⅰa期11例,Ⅰb期13例,Ⅱ期9例,Ⅲa期8例,Ⅲb期8例,Ⅲc期6例,Ⅳa期3例,Ⅳb期1例,与术后病理分期符合54例,准确率约91.5%。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宫旁受累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术前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3.
刘艳东 《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115-3116
目的 探讨MRI成像在宫颈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2014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37例,术前3 d~15 d行MRI检查,由多名诊断医师进行分期,并将MRI诊断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照。结果MRI术前分期有较高的准确性,本组Ⅰb期15例,Ⅱa期10例,Ⅱb期8例,Ⅲ期3例,Ⅳ期1例;分期正确33例,准确率89.1%,结论 MRI对术前宫颈癌临床分期、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宫旁受累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较高的准确度,可用于术前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不同钙化积分负荷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6月—2012年5月100例拟行CAG检查的患者进行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CTA检查。Agatston积分及钙化容积以血管段为单位统计,并以四分位法分成不同钙化积分负荷组,分析不同钙化积分组每段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并与CAG结果对照,统计不同钙化积分对冠状动脉CTA诊断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当钙化容积≤79 mm~3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6.9%和96.7%;钙化容积≥80 mm~3时,分别为100%和90.9%。在钙化积分≤65分的冠状动脉段中,与冠脉造影比较,诊断准确性较高,而钙化积分>180分的冠状动脉段中,诊断准确性较差。结论不同钙化斑块负荷对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不同,钙化病变的体积大小及斑块内钙化成分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冠状动脉CTA诊断准确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4年来,我院收治3例POEMS综合征。现摘其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便秘是一组消化道症状,而不是一种独立疾病。由于老年人消化腺分泌的量和消化酶减少,腹部和盆底肌肉无力,结肠肌层变薄,肠平滑肌张力减弱,胃肠道蠕动缓慢,直肠敏感性下降,使食物在肠内停留过久,水分过度吸收而便秘。并且很多老年人常伴有某些慢性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面积骨密度(aBMD)和髋部肌肉面积及密度与髋部骨折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首次髋部骨折后48 h内就诊患者27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组(A组)、2年以上再发髋部骨折组(B组)、随访期内未再发骨折组(C组)。采用扫描的CT图像评估再发髋部骨折的风险。Osirix软件测量臀大肌肌肉(G.MaxM)和臀中小肌肌肉(G.Med/MinM)的横截面积和密度,计算机断层X射线吸收技术(CTXA)测量股骨近端的aBMD。logistic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多变量逻辑回归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A组年龄高于C组(P<0.05),肌肉参数和骨密度均低于C组(P<0.05),但上述指标与B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肌肉面积、密度及股骨近端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Med/MinM密度在校正年龄、性别和第1次髋部骨折前PMS评分后仍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相关(OR=1.88,95%CI:1.20~2.94,...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比较肌肉密度(肌肉质量)和肌肉大小(肌量)与起立-行走测试及握力的相关性。方法:招募北京积水潭医院附近新街口社区的301名老年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CT检查及大腿中段1 cm层厚的CT扫描。用Osirix软件体质分析模块分别测量髋部臀大肌和大腿中段的肌肉面积和密度。完成握力和起立-行走测试(TUG)。运...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女性低能量股骨颈骨折与转子间骨折在股骨近段各区域骨密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急诊就诊的433例年龄>60岁的绝经后女性股骨颈骨折 (260例),转子间骨折 (173例) 患者的一般资料与健髋定量 CT 骨密度数据。骨密度数据包括全髋、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面积骨密度及在股骨颈长轴的垂直截面上将股骨颈均分为4个象限后得到的体积骨密度。按年龄分为60~69岁组、70~79 岁组、80~89岁组、90岁以上年龄组。在同一年龄组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种骨折类型的一般资料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身高、体重等因素后,分析骨折类型与股骨近段各区域骨密度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77±8) 岁。在各年龄组,两种骨折类型间的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 60~69 岁组、>90岁组,转子间骨折组均只有大转子的骨密度[(0.36±0.10)g/cm2;(0.25±0.05)g/cm2]低于股骨颈骨折组[(0.42±0.10)g/cm2;(0.31±0.09)g/cm2)](F 值=4.03,P<0.05;F 值=6.93,P<0.05);在 70~79 岁组、80~89 岁组,除股骨颈部分象限外,转子间骨折组的其它部位骨密度[70~7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7±0.12)g/cm2,大转子区域:(0.34±0.07)g/cm2,股骨颈后上区域:(58.6±27.6)mg/cm3;80~8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0±0.13)g/cm2,大转子区域:(0.30±0.06)g/cm2,股骨颈前下区域;(70.6±24.9)mg/cm3)]均低于股骨颈骨折组[70~7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70±0.12)g/cm2,大转子区域:(0.38±0.09)g/cm2,股骨颈后上区域(66.4±25.8)mg/cm3;80~89 岁组的粗隆间区域:(0.66±0.12)g/cm2,大转子区域:(0.35±0.07)g/cm2,股骨颈前下区域:(79.3±31.5)mg/cm3](F 值=4.82,P<0.05;F 值=21.3,P ﹤ 0.01;F 值=5.38,P<0.05;F 值=9.05,P<0.01;F 值=19.7,P<0.01;F 值=3.81,P<0.05)。结论相比老年女性低能量股骨颈骨折,转子间骨折组骨质疏松更严重,并随年龄分层在股骨近段不同区域具有更低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