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四管结扎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借助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了大鼠脑缺血后皮层亮-脑啡肽,β内啡肽和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预先侧脑室注射亮-脑啡肽抗血清对脑缺血后皮层β-EP,AVP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脑中动脉结扎的SD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24h及脑缺血22h后等容血液稀释治疗2h大鼠额叶皮质、下丘脑和垂体中亮氨酸—脑啡肽的含量。结果显示,脑缺血组此3个脑区亮氨酸—脑啡肽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稀释治疗后均恢复至接近假手术组水平(P<0.01)。提示亮氨酸—脑啡肽可参与脑缺血的病理过程,血液稀释疗法也可能通过调节内源性阿片肽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仅有瞳孔扩约肌麻痹而无眼外肌麻痹的痛性眼肌麻痹甚少见。现报告3例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6、47、68岁。2至7年前均有痛性眼肌麻痹的病史,当时发病均伴视物成双,眼睑下垂,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在2个月内均痊愈。此次入院均表现为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水泥分布的评价方式及其对椎体成形术后邻椎骨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诊断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并接受椎体成形手术的患者(54~91岁)143例,术后随访1年.134例完成随访,其中18例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再骨折组,116例未发生邻近节段骨折,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X线,将骨水泥按照形态和位置分为5种类型.根据术中注射骨水泥的量和椎体体积计算骨水泥的量体指数.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水泥量、骨水泥分布指数、量体指数、骨水泥渗漏等的差异.选择有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再骨折组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水泥分布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水泥量及量体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和骨水泥的不同分布类型显著影响邻椎骨折的发生率.结论 骨水泥分布指数低、骨水泥渗漏及低骨密度可能是椎体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红花对脑缺血大鼠不同脑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花对脑缺血大鼠不同脑区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刘一涛,慕容慎行,许国英近年来,神经肽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是内源性阿片肽的一种,许多研究表明,β-EP在脑缺血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内窥镜下经x-tube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的初步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0年1月共收治1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其中L4/5节段7例,L5/S1节段6例,均行内窥镜下经x-tube腰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术,按改良Macnab评分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同时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后功能评定按改良Macnab评分分级:优10例,良3例,优良率100%。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45~105min,平均60min,失血量10~95ml,平均30ml。结论 METRx内窥镜辅助X-Tube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直视化、管道化特点,效果满意;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避免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外渗原因及防范方法。方法 135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纳入本研究,共171个椎体。对患者进行术前VAS疼痛评分,根据Genant半量法对塌陷的椎体进行分级。按常规方法实施椎体成形术。结果 122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8.2±1.22和2.5±1.26。术中36例患者、共41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在渗漏的41个椎体中,4个渗漏至椎管内,2个渗漏至神经根管周围,7个渗漏至椎旁或沿椎旁静脉扩散,9个渗漏至前纵韧带下及周围组织,17个渗漏至椎间隙,2个回渗至椎弓根。2例患者出现下肢神经症状,术后短期内恢复。骨水泥渗漏与总体疼痛缓解无明显相关性,但与术前椎体的压缩程度及手术技巧明显相关。结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某些椎体病损的有效方法,避免骨水泥渗漏的措施包括术前确认椎体的形态和穿刺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数字骨科与导航模板在寰枢椎椎弓根钉个性化置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行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67岁,平均49.7岁,本组所有患者均有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或伴有四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术前VAS评分3~7分,平均4.3分,术前JOA评分5~14分,平均8.4分。所有患者均行颈椎薄层CT(层厚1 mm)检查,颈椎MR检查,颈椎开口位,颈椎正侧位及颈椎动力位检查。获得的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软件,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获得寰枢椎原始模型,生成STL格式文件,在Med CAD模块中制作导航模板,3D打印机打印模型及导航模板。术中按照导航模板置入椎弓根钉,记录术前、术后3天、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JOA评分。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行上颈椎CT扫描,按照Kawaguchi等提出的方法对置钉准确度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约120~180 min,平均(148±35)min,术中失血约100~300 mL,平均(208±45)mL,术后拔管时引流总量120~260 mL,平均(160±60)ml。术中未见椎动脉损伤、脊髓及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24.5±9.8)个月。VAS评分同术前对比,术后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JOA评分同术前比较,术后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改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2例患者在VAS评分及JOA评分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数字骨科导航模板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是一种置钉准确性高,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红花对脑缺血大鼠脑区精氨酸加压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观察实验性大鼠脑缺血前预先自腹腔内注射红花注射液对缺血后脑区内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的影响,以探讨红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在大鼠脑缺血前予腹腔内注射红花注射液,经4血管结扎造成全脑缺血后60min取皮层、下丘脑2个脑区的脑组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其AVP的含量。结果显示脑缺血60min时2个缺血脑区内AVP的含量均明显升高,而预先应用红花后2个脑区AVP的含量有显著的降低。结果表明:红花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缺血脑区AVP含量的升高从而减轻缺血性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痛性眼肌麻痹的临床特点(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6例复发的痛性眼肌麻痹,男、女均3例,4例年龄在40岁以上。6例共复发11例次,其中复发4次1例,2次2例,1次3例。复发的时间间隔为5个月至5年;与首次发作病变部位在同一侧者9例次,在对侧者2例次;6例患者无论首发或复发时症状上均有头痛或/和眼眶痛,受累的颅神经主要有Ⅲ、Ⅳ、Ⅵ颅神经以及Ⅴ颅神经1、2支。复发后症状与首次发作相同者7例次,不同者4例次。作者认为症状反复发作是诊断本病最可靠的证据之一,认识本病的反复发作的特点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