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6.250,P<0.05)。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感染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探讨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并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分泌物中所分离的136株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结果 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病原体中,细菌性占92.6%,真菌性占7.4%.在细菌性病原体中,革兰阳性菌感染占58.7%,其中葡萄球菌属最为多见,且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占41.3%,其中以肠杆菌科细菌最为多见;混合感染病例占61.8%,真菌感染均以混合感染形式出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 及时对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进行监测,有利于老年人糖尿病足感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2%碱性戊二醛与氧化电位水对内镜的消毒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镜等介入性窥镜的使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了积极作用 ,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成就之一 ,但可能会引起交叉感染。因此 ,在内镜使用前后 ,必须进行清洗和消毒。我们比较了 2 %碱性戊二醛与氧化电位水对内镜进行消毒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资料  2 0 0 2年 9月~ 2 0 0 3年 3月间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病人 80例 ,年龄 ( 3 8 6± 15 6)岁 ,多为胃肠慢性疾病 ,无肝炎、ADIS和结核病的临床表现 ,相应的实验室检查阴性。病人分为两组 ,每组均为 40例 ,2 %碱性戊二醛购自上海医药业公司 ,氧化电位水由济南国广公司赠送 ,均在使用…  相似文献   
4.
全身性感染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但其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且感染病原体的检查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往往影响对感染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准确地诊断感染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于危重症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外周血CD81、CD4的表达,探讨CD81对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择HCV感染患者55例(感染组),健康对照25例(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CD81、CD4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 2(IL 2)的含量, RT-PCR法检测血清中HCV RNA的含量。结果    感染组CD81分子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HCV RNA的含量呈正相关(r=0.474, P<0.01)。感染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81+细胞和CD3+CD4+T细胞中CD3+CD4+CD81+T细胞的数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二者呈正相关(r=0.581, P<0.01);感染组CD3+CD4+T细胞的数量和血清中IL 2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r=0.378,P<0.05)。结论    HCV感染后,HCV RNA的持续存在可能促进细胞表面CD81分子的表达;CD81分子高表达的同时,伴随CD3+CD4+T细胞数量降低,且分泌的细胞因子IL-2减少,参与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6.
细胞因子(Cytokine,CKs)是由活化的巨噬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血小板及其他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糖蛋白,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发挥作用,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主要介导分子。CKs以极低浓度作用于特异性靶细胞受体,二者结合后激活胞内第二信号系统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及磷酸脂酶。介导白细胞进入缺血区域的信号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许多线索提示CKs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体外实验发现CKs可由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产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脑缺血时,CKs表达各异并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其中所涉及的CKs主要有IL-1、IL-6、TNF-α、TGF-β、IFN-γ。 本文对其作用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痰中抗体包裹细菌对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了探讨抗体包裹细菌(ACB)对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痰中病原菌定量培养、鉴定及荧光免疫法检测ACB及其抗体类型。结果 ACB在含致病菌标梧中阳性率为64.4%;在非致病菌标本中阳性率为11.9%,二者差异明显。结论 ACB与痰中致病菌(浓度)密切相关,对于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HCV-cAg检测在HCV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照雷  王靖  李璀 《山东医药》2008,48(44):69-70
收集于我院进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检查的320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酶免疫分析方法(ELA)检测HCV总核心抗原(HCV-cAg)、抗-HCV,采用RT-PCR检测HCV-RNA,采用Kappa分析评价检测方法间的一致性。结果HCV-cAg检测结果与抗HCV、HCV-RNA检测结果一致性均较好(Kappa=0.546、0.801,P均〈0.05)。若以HCV-RNA为诊断HCV现症感染的金标准,则HCV-cAg总符合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3%、81.8%和96.2%,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和91.0%。认为基于EIA的HCV-cAg检测方法与基于RT-PCR的HCV-RNA检测方法一致性较好,前者可作为后者的补充实验而佐证HCV现症感染,是筛查“窗口期”感染、严重低免疫状态人群感染的简便、廉价方法,可用于血液筛查及指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检测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后血清中乙肝病毒突变情况,并进行临床相关性分析。方法设计乙肝病毒突变及基因分型特异性引物和酶切位点,系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突变类型并对乙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在115份被检测的血清标本中,75份(65%)标本为野生型,18份(15.7%)标本为YIDD突变,10份(8.7%)标本为YVDD突变;在混合型突变中,YIDD+YVDD 存在于6份(5.2%)标本中,YMDD+YIDD存在于4份(3.5%)标本中,2份(1.7%)标本为YMDD+YVDD混合突变型;未检测到YSDD突变型。在180位点的突变检测中,98份(85%)标本为野生型,5份(4.3%)标本为rtL180M,L180M+M204I存在于8份(6.96%)标本中,另4份(3.5%)标本为L180M+M204V混合突变型。在115份标本中,102份标本为C基因型,13份标本为B基因型,未发现其他基因型。通过χ2检验,乙肝病毒YMDD突变与患者的性别、血清DNA水平、病毒基因型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而乙肝病毒YMDD变异与患者服用拉米夫定的时间长短有相关性(P<0.05),用药时间越长,发生突变的几率越大。乙肝患者服用拉米夫定后,180位点的突变和204位点突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采用RFLP分析法可以有效地检测乙肝病毒YMDD突变并对乙肝病毒进行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诱导获得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研究其体外直接抑瘤作用及机制。方法:自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体外rhGM-CSF和rhIL-4联合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其相关表型;利用MTT法检测所诱导DCs及其培养上清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体外直接抑瘤效应。结果:诱导5—7天后的悬浮细胞具有典型的DCs形态,流式分析显示HLA-DR表达率为64.02%,CD14表达率为2.34%;抑瘤实验显示:DCs对HT29、Hela及HepG2.2.15三种肿瘤细胞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其抑制率分别为20.16%,25.44%,75.41%,而对Lovo和HepG2两种肿瘤细胞系,则无明显的抑制作用。DCs培养上清均未见明显的抑瘤效应。结论:人类DCs可对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产生直接抑制作用,但对不同的肿瘤细胞其作用不同。此作用可能由DCs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接触而触发,而与DCs分泌的细胞因子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