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建立免疫磁珠捕获法,用于分离抗酸杆菌,以提高痰菌阴性肺结核的诊断率。方法选取浸润型肺结核患者19例作为实验组,对照组6例,为肺部普通细菌感染者。受检者留取痰液,分别做直接涂片抗酸染色检查及免疫磁珠分选后抗酸染色检查。结果 19例浸润型肺结核患者中,7例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阳性,免疫磁珠分选后抗酸染色仍阳性;在12例痰涂片阴性肺结核患者中,经免疫磁珠分选后6例抗酸染色阳性。6例普通细菌性肺炎患者经免疫磁珠分选后抗酸染色均为阴性。结论用免疫磁珠捕获法分离抗酸杆菌能显著提高痰菌阴性肺结核的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疗效。方法:58例(58只眼)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纳入本研究。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18例,其中2例伴有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O伴BRVO),2例伴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BRAO伴CRVO);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40例,其中7例伴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AO伴CRVO)。男32例,女26例,年龄3686岁,平均(62.12±13.79)岁。所有患者均单眼发病,病程4 h86岁,平均(62.12±13.79)岁。所有患者均单眼发病,病程4 h20 d,平均(5.13±5.05)d。视力LP20 d,平均(5.13±5.05)d。视力LP1.0,平均(0.17±0.30)。所有患者均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 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9%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每天2次,疗程3 d1.0,平均(0.17±0.30)。所有患者均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 L加5%葡萄糖注射液(或9%生理盐水)250 m L静脉滴注,每天2次,疗程3 d6周,平均(2.24±1.18)周。同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口服阿司匹林扩血管、弥可保营养神经以及配合局部按压眼球等治疗,随访时间1周6周,平均(2.24±1.18)周。同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口服阿司匹林扩血管、弥可保营养神经以及配合局部按压眼球等治疗,随访时间1周6周。通过视力、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观察视功能变化及视网膜水肿、黄斑体积以及视网膜动脉再通情况。结果:除了2例2只CRAO伴CRVO患眼在治疗后1周眼底灰白色水肿加重以外,所有患眼在治疗后不同时间随访,阻塞部位灰白色水肿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樱桃红斑逐渐消失。治疗后1周、2周、3周与治疗前平均视力相比,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T显示治疗后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平均黄斑体积(CMV)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3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7只患眼在治疗后复查了FFA,其中10只患眼在治疗后1周复查FFA,除了1只患眼无明显改善外,其他9只患眼均显示A-RCT时间缩短,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RCT)缩短,视网膜血管充盈好转。6只患眼在治疗后2周、1只患眼在治疗后3周复查FA,上述情况均明显好转。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能扩张血管,改善视网膜循环,改善视功能,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效果良好,且长期使用无明显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量和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经视网膜激光光凝(LP)治疗后的对比敏感度(CS)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临床确诊为单眼急性CSC的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32~49岁,平均(40.0±4.3)岁;均经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为CSC且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外,LP治疗后第2个月和第6个月各随访1次,随访时测量CS、中心视网膜厚度(CRT)。首先比较患眼与对侧眼的测量值是否在正常曲线内,然后将患眼与对侧眼CS、CRT分别进行比较。患眼与对侧眼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LP治疗后第2个月,2例双眼对比敏感度均在正常范围内;18例患眼对比敏感度曲线低于正常范围。与对侧眼比较,患眼各空间频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8、6.581、5.084、3.461,P<0.05);患眼CRT明显降低(t=5.784,P<0.01)。第6个月随访,7例双眼对比敏感度均都在正常范围内;13例患眼对比敏感度低于正常范围;与对侧眼比较,患眼在6 c/d、12 c/d、18 c/d空间频率C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3.359、3.404,P<0.05);患眼CRT低于对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89,P<0.01)。结论 LP治疗后视力恢复正常的急性CSC的患眼,第6个月中高频段对比敏感度仍然明显低于对侧眼,或者说其低对比度的形觉分辨力仍然低于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THS)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特点,并探讨其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首发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的患者31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6~87岁,平均(57.42±13.99)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MRI、血常规、血红蛋白、生化全套、尿常规及自身抗体等检查,必要时行腰椎穿刺。确诊后给予糖皮质激素冲击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预后特点,并分析其发病的原因。结果 31例患者起病不同,发现3例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患有干燥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差别不大,均首先出现头痛,随后出现同侧眼眶痛、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等,支配眼球的颅神经以动眼神经受累最多见,占77.4%,其次为外展神经,占19.4%;滑车神经受累较少见,占3.2%。入院治疗后,31例患者头痛均于7 d内完全缓解,平均时间(3.64±1.58)d;29例患者眼球症状于8周内完全缓解,平均时间(4.90±2.18)周;2例患者遗留痛性眼肌麻痹后遗症。完全恢复未复发者共26例,占83.9%;完全恢复又复发者共3例,占9.7%;未完全恢复者共2例,占6.5%。结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主要临床表现相似,糖皮质激素冲击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但可能复发,临床需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硬核白内障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临床检查需要手术的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核硬度为Ⅳ~Ⅴ级的42例病人4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在表麻下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滤过泡及并发症等情况,并分析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注意事项。结果术后原有滤过泡均有效保留。术中后囊膜破裂2例,未出现悬韧带离断、虹膜脱出等并发症;术后发生角膜水肿者9眼(20.9%),均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病人术后第1天,视力提高34眼(79.1%);眼压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8,P0.001)。术后1周,视力提高39眼(90.7%),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4,P=0.426);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1.55%;角膜水肿均消退,无明显并发症。术后3个月,视力提高40眼(93.0%),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1,P=0.094);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8.91%;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小切口手法碎核在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硬核白内障手术中操作灵活,能有效提高视力,且并发症较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被认为是临床上重要的周边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其可演变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损失,因此早期发现至关重要。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形态学表现为眼底局灶性视网膜变薄、病灶上方覆盖液化玻璃体及玻璃体视网膜在病变边缘紧密粘连。而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异常玻璃体牵引、视网膜血流灌注不足及病变区视网膜内界膜缺失、Müller细胞缺损有关,也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临床上大部分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进展缓慢不需要特殊干预,但有些病例发展成视网膜脱离的风险较高,这些病例需要高度重视,必要时进行激光或冷冻来预防性处理。现就近几年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表现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帮助临床观察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三焦点与单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1年视觉质量。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1例41眼,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三焦点IOL组20例20眼和单焦点IOL组21例21眼,分别植入AT LI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蒸馏水(DW)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1/04凋亡、增殖、迁移、侵袭及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将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细胞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不作处理)、BBS组(BBS处理3 min)、DW 30 s组(DW处理30 s)、DW 1 min组(DW处理1 min)、DW 2 min组(DW处理2 min)、DW 3 min组(DW处理3 min)。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加入2 mL细胞培养液终止作用,继续培养24 h。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5-乙炔基-2’-脱氧尿苷和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9及转分化相关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N-钙黏蛋白(N-cadherin)、纤连蛋白(Fibronect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情况;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及侵袭情况。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多组间的比较,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 随着DW作用时间的逐渐增加,SRA0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