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7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呈块状分布特点。寄生虫学家曾将分布于我国大陆地区的日本血吸虫称为中国大陆品系,而与台湾省的以及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日本血吸虫相区别。然而分布于我国大陆各地的日本血吸虫是否为同一品系,这一涉及正确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6种哺乳动物于人工感染安徽、湖北、广西、四川和云南5地日本血吸虫的虫体回收率及其虫卵开放前期。结果表明,C57BL小鼠、金黄仓鼠、长爪沙鼠、家兔和恒河猴均是中国大陆上述5地日本血吸虫的可容宿主,大鼠则是不可容宿主。各种动物感染大陆上述5地日本血吸虫的虫卵开放前期平均天数表明,C57BL小鼠、金黄仓鼠或恒河猴感染云南或广西两地血吸虫的虫卵开放前期均较四川的为长,差别显著。本文指出德国汉堡热带医学研究院提供的或由其转种而传代的日本血吸虫的平均虫卵开放前期明显地较中国大陆各地日本血吸虫自然隔离群的长5~8d,它已不能代表中国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建议将其称为“中国大陆Vogel品系”,以资与中国大陆的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皮肤是依靠其体内腺细胞分泌物的酶作用及虫体自身的机械作用协同完成的。本文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膜消化测定及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尾蚴的腺体系统以及与钻穿皮肤有关的体表构造细节。  相似文献   
4.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大陆安徽、湖北、广西、四川、云南5个地区日本血吸虫生物学特性的32项数值进行了运算,根据相似系数绘制成上述5地日本血吸虫生物学性状关系的树状图。该图显示安徽与湖北的隔离群聚类为一组,云南与广西的聚类为另一组,四川的虽独为一组,但与安徽/湖北组的接近。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ED_(40)、ED_(50)和ED_(60)3种剂量水平吡喹酮,对感染了长江中下游与西南地区日本血吸虫的C_(57)BL小鼠作治疗实验,以其减虫率检测虫体对吡喹酮的敏感性。实验结果,提示安徽、湖北、四川和云南4地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呈现相似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品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以pSM889为探针,对分布于中国大陆安徽、湖北、广西、云南、四川5地日本血吸虫自然隔离群的雄虫DNA进行了杂交,分析其长度多态性差异。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BamHI酶切的杂交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强杂交带虽相同,但在EcoRI酶切的杂交图谱中,分子量分别在4.4-9.6kb和2.3-4.4kb的上述5地隔离群的弱杂交带上却呈现明显的差别。这表明5地自然隔离群日本血吸虫的DNA结构发生了某些变异,此结果进一步为中国大陆境内日本血吸虫存在品系差别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虽然寄生虫学家们过去对多种啮齿类、家畜、恒河猴及一些其它灵长类感染日本血吸虫进行了研究,但作者等前些时候研究黑猩猩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脏出现烟斗状纤维化较曼氏血吸虫的多见,因此认为尚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安徽繁昌县桃冲山区为肺吸虫病的新流行区。在3201人的肺吸虫皮试中,阳性者364人(占11.4%)。在35名皮试阳性者痰中查出肺吸虫卵,为皖南地区肺吸虫病流行首次提供病原学诊断。对该地区肺吸虫病流行传播的各个环节均已查清,证明短沟蜷为第一中间寄主,自然感染率为0.02%;长江华溪蟹为第二中间寄主,自然感染率为40.5%。根据于该地区查获的肺吸虫各期标本的形态特征和测量结果,认为该地区人体肺吸虫病的病原虫种是卫氏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10.
皖南两种卫氏并殖吸虫品系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和比较了繁昌及旌德人体肺吸虫病的病原生物学,认为我国卫氏并殖吸虫应分为大型品系和小型品系。由于两型品系的虫体对终末寄主生理适应的差别,导致两地患者在临床和X 线胸片特征以及痰中有无虫卵排出等方面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