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江西地区先心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危害百姓健康。江西省政府已从2010年始,将先心病儿童免费救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为民工程。虽然先心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近年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突变与先心病发生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对局部地区(江西地区)的先心病患者进行已知致病基因(EVC,TLL1,TBX5和PTPN11)筛查,以发现与疾病密切相关和显性率高的致病基因,为将来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必将有助于局部地区乃至中国先心病出生缺陷的控制。方法从先心病DNA样本库,按照编号随机按序抽取患者DNA标本46份和100个遗传背景匹配的健康对照。根据PubMed文献报道,选择已知的4个致病基因EVC,TLL1,TBX5和PTPN11,并设计相关引物,利用DNA直接测序法四个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进行双向测序。若核苷酸变异未在100个正常人群中发现,则定为基因突变。结果散发先心病室缺,房缺,动脉导管未闭、复杂先心分别为24例,12例,5例和5例。基因筛查发现EVC基因突变4个,分别是位于3号染色体的L115V突变,6号染色体的Y258H突变,10号染色体的K445Q突变,15号染色体的R760CQ突变,其中Y258H突变出现在房缺患者,其它3个突变见于室缺患者。发现TLL1基因多态性2个,分别是位于7号染色体的E719E,19号染色体的1991A,在房缺、室缺和PDA中均有存在。在房缺和室缺患者中发现PTPN11多态性1个,位于3号染色体的F19L。46个筛查对象中未发现TBX5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表型与非基因突变者比,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程度、发病年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EVC基因是江西地区间隔缺损患者的常见致病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非突变者相比无差异。由于是基因筛查工作中的前期结果,还需要后期工作中进一步增大样本量,以便对先心病患者基因型和表型的关联研究加以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狭窄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6年2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超声心动图对8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的先天性心脏病进行诊断并对施行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最新的手术方法进行临床研究。本组8例患者,男5例,女3例,年龄2m-22岁,平均6岁。8例中,5例TGA(SDD),3例右室双出口(DORV),其中2例SDD,1例ILL(镜像右位心)。8例均有VSD、PS。应用飞利浦公司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探头频率为2.5-3.75 MHz。选择经胸超声(TTE)切面: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胸骨旁右室,左室流入道长轴,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心尖四腔心切面,剑突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切面,剑突下右心室及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剑突下左心室至主动脉切面,剑突下右室流出道切面及剑突下四腔心切面,术后1个月用TTE复查两个大动脉关系,有无冠脉扭曲,有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及各瓣膜异常血流,左心室功能。结果应用TTE术前8例准确诊断,准确定出心房位、心室位、大动脉关系,心房与心室连接及心室与大动脉连接关系,其中5例TGA合并VSD均为围膜部,检出率为100%,而3例DORV合并VSD部位检出率为33%。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后用TTE复查5例。术后复查1个月~4年。5例患者大动脉关系正常,左、右心室功能正常,VSD修补完整,无AI及冠脉扭曲。2例PS(轻度),2例PI(轻度),2例TI(少量)。结论用TTE诊断及术后随诊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是有重要临床价值,此手术临床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3.
背景:各种外界应力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但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压力及加载时间的力学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周期性压力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实验,于2008~01/08在南昌大学重点分子生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昌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行改制的细胞压力加载装置专利号ZL2006-2-0097266.3. 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按4×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设立5组:5.32,10.64,21.28,29.26 kPa压力组分别给予对应的压力,每日加压6h×3d;正常培养组细胞只接受正常大气压力学刺激,不予额外加压.主要观察指标:力学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质量浓度.结果:6 h/d压力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d后细胞形态无异常变化,呈集落样生长.随着周期性压力的增加,细胞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以21.28 kPa压力组为佳,但升高至29.26 kPa压力时吸光度值明显降低(F=-3.731,P=0.008).与正常培养组比较,5.32,10.64,21.28 kPa压力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29.26 kPa压力组增殖指数则明显下降.细胞培养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质量浓度21.28 kPa压力组最低,29.26 kPa压力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214,P<0.001).结论:5.32-21.28 kPa周期性压力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特别是21.28 kPa压力刺激促增殖作用尤为明显,但压力过强则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肺血流动力学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行右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利用Edwards LifesciencesTM VigilanceⅡ连续性肺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使用Edwards六腔Swan-Ganz漂浮导管分别至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测定其血氧饱和度,压力(包括平均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嵌压),连续性心排血量,同时测股动脉血气;计算出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和肺血管阻力;并评估其临床价值。结果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3例,均为男性;病例一年龄19岁,超声心动图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部缺损18~19 mm,动脉导管未闭(11 mm),跨导管压差10 mm Hg,三尖瓣反流速度538 cm/s,估测肺动脉压126 mm Hg;Edwards六腔Swan-Ganz漂浮导管检测QP/QS为0.57,全肺阻力12.4 wood;暂不手术,先行药物治疗后再行右心导管评估。病例二年龄31岁,4年前曾因法乐氏三联症行手术纠正术,目前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左心室、右房增大,房间隔缺损9 mm,双向分流,右向左分流为主,三尖瓣反流速度412 cm/s,估测肺动脉压78 mm Hg;Edwards六腔Swan-Ganz漂浮导管检测QP/QS为0.95,全肺阻力6.25 wood,经讨论决定外科行房间隔修补及三尖瓣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一年,恢复良好。病例三42岁,超声心动图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4 mnm(双向分流,右向左为主),部份肺静脉异位引流(两支右肺静脉流入右心房),三尖瓣反流速度410 cm/s,估测肺动脉压77 mm Hg;Edwards六腔Swan-Ganz漂浮导管检测QP/QS为0.6,全肺阻力3.71wood;考虑房间隔缺损的下腔静脉及主动脉对侧缘不良,决定行外科修补术,术后随访一年半,恢复良好。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肺血流动力学检测意义重大;超声心动图结合QP/QS和肺血管阻力测定可以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及近中期随访,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心脏结构与功能及大动脉僵硬度改变。方法 (1)所有1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进行严格系统的围手术期管理,按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行介入封堵治疗;(2)所有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天行心脏脚踝血管指数检测;(3)所有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心脏结构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1)130例患者均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无死亡病例;(2)室间隔缺损治疗后:心脏脚踝血管指数、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及脉压差均较术前减少(P<0.05);出现2例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出现3例残余漏;无装置栓塞、溶血及瓣膜返流。(3)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后:心脏脚踝血管指数、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及脉压差均较术前减少(P<0.05);出现2例残余漏,无装置栓塞、溶血、心律失常及瓣膜返流。(4)房间隔缺损治疗后:心脏脚踝血管指数、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及脉压差均较术前减少(P<0.05);出现1例残余漏,无装置栓塞、溶血、心律失常及瓣膜反流。结论 (1)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室间隔缺损患者应警惕严重并发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后,心脏结构明显改善,大动脉僵硬度减小,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夹舌牵引气管插管法与普通气管插管法在急诊危重病患者气管插管的效果和优势。方法  将需要气管插管的16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夹舌牵引气管插管法进行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插管法进行气管插管。同时记录两组气管插管时间、1次成功率、插管次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试验组气管插管时间、插管次数和不良反应方面少于对照组,1次成功率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3)。结论  夹舌牵引气管插管法能短时间内建立人工气道,提高一次性气管插管成功率,并减少插管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病存在缺损或异常通道,往往伴有左右分流,分流量的多少和缺损部位、面积以及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通过测量Qp/Qs比值可以了解其分流程度,而Qp/Qs比值可以通过磁共振、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监测获得。本文拟对Qp/Qs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背景:各种外界应力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但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压力及加载时间的力学研究尚少。 目的:探讨周期性压力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实验,于2008-01/08在南昌大学重点分子生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昌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行改制的细胞压力加载装置专利号ZL2006-2-0097266.3。 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按4×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设立5组:5.32,10.64,21.28,29.26 kPa压力组分别给予对应的压力,每日加压6 h×3 d;正常培养组细胞只接受正常大气压力学刺激,不予额外加压。 主要观察指标:力学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质量浓度。 结果:6 h/d压力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 d后细胞形态无异常变化,呈集落样生长。随着周期性压力的增加,细胞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以21.28 kPa压力组为佳,但升高至29.26 kPa压力时吸光度值明显降低(F=3.731,P=0.008)。与正常培养组比较,5.32,10.64,21.28 kPa压力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 < 0.05或0.01),但29.26 kPa压力组增殖指数则明显下降。细胞培养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质量浓度21.28 kPa压力组最低,29.26 kPa压力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214,P < 0.001)。 结论:5.32~21.28 kPa周期性压力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特别是21.28 kPa压力刺激促增殖作用尤为明显,但压力过强则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行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管理及近中期随访,观察其并发症发生率、心脏结构与功能及大动脉僵硬度改变。方法 (1)所有1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进行严格系统的围手术期管理,按照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行介入封堵治疗;(2)所有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天行心脏脚踝血管指数检测;(3)所有患者在术前与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观察其心脏结构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1)130例患者均成功行介入封堵治疗,无死亡病例;(2)室间隔缺损治疗后:心脏脚踝血管指数、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及脉压差均较术前减少(P<0.05);出现2例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2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出现3例残余漏;无装置栓塞、溶血及瓣膜返流。(3)动脉导管未闭治疗后:心脏脚踝血管指数、左室舒张末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及脉压差均较术前减少(P<0.05);出现2例残余漏,无装置栓塞、溶血、心律失常及瓣膜返流。(4)房间隔缺损治疗后:心脏脚踝血管指数、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及脉压差均较术前减少(P<0.05);出现1例残余漏,无装置栓塞、溶血、心律失常及瓣膜反流。结论 (1)经介入封堵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但室间隔缺损患者应警惕严重并发症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后,心脏结构明显改善,大动脉僵硬度减小,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变化.方法:入选2007-01-2009-12期间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15例患者(合并膜部瘤69例,单纯膜部缺损41例,嵴下型3例,隔瓣下型2例),根据术前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及其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进行术前和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三尖瓣反流的比较.结果:术前三尖瓣反流轻度[<20%,(7.91±5.88)%]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反流面积分别为(6.06±5.42)、(5.39±5.15)、(5.24±3.84)、( 5.33±3.37)%;术前三尖瓣反流中度[>20%,(34.10±13.25)%]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平均反流面积分别为(17.52±8.94)、(16.56±8.68)、(13.12±6.44)、(12.37±5.12)%;术后平均三尖瓣反流面积随着时间的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患者是否伴有肺动脉高压对三尖瓣反流无影响.结论: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三尖瓣反流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