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凝系统相关基因改变与血栓栓塞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检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血液抗凝系统各成分的基因改变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角度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脑梗死的不同时期,监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2-07/2003-02收治脑梗死患者28例,发病24h内入院,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期测定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21例比较,检验该因子与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非参数统计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IL-6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不同梗死体积组之间无差异。脑梗死急性期IL-6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r=0.43425,0.6173,P<0.05),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无相关性(r=0.2587,0.1225,0.18353,-0.027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白质疏松症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晶  严为宏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58-2359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41例LA患者及40例非LA患者,统计临床基本资料特点,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总胆固醇史、高甘油三酯史、糖尿病病史、高收缩压史、高舒张压史以及腔隙性脑梗死史,并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最后入选方程的为4个变量,性别、吸烟史、高总胆固醇、腔隙性脑梗死,模型拟合良好。结论:预防LA,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危险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病理生理变化,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antiplasmincomplexes,PAP)水平进行测定。方法:设立脑梗死组(n=48)和对照组(n=44),前组按梗死体积不同分为较大体积梗死亚组和腔隙性梗死亚组,分别测定急性期血浆TM,PAP水平。检测法为ELISA法。结果:脑梗死组TM为(3.98±0.86)μg/L,PAP为(474.30±191.54)μg/L,较对照组(3.51±0.32),(345.11±174.20)μg/L,明显升高(t=2.954,2.901,P<0.05)。较大体积梗死患者PAP为(553.9±148.63)μg/L,较腔隙梗死组(364.78±115.52)μg/L显著升高(t=4.23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TM的水平升高,反映局部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严重,可根据PAP水平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要症状为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及病灶分布特征,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诊治的1例以位置性眩晕及位置性眼震为首发症状的小脑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疾病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总结。结果患者男性,75岁,以反复眩晕、恶心、呕吐、活动后加重2个月就诊,查体发现水平翻滚试验可见水平背地眼震,首次查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诊断右侧水平半规管帽石症,给予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无明显效果。4周后患者出现意识淡漠,复查头颅CT显示梗阻性脑积水,头颅CT增强示右侧小脑小结占位病变,先后行侧脑室外引流及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合既往报道的文献13例和本研究的1例共计14例小脑占位引起的位置性眩晕及水平眼震患者中,有9例初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小结、舌叶及四脑室底部等小脑中线部位。结论小脑中线部位的占位病变可以表现为位置性眩晕/眼震,临床医生需注意识别,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aD)与V-R间隙增宽(EPVS)间的关系.方法 84例EPVS患者,根据EPVS严重程度将其分为4级,并应用MMSE量表和Hachinski量表诊断VaD.结果 EPVS分级越高,VaD的发生率越高(P<0.01);随着EPVS分级增高,MMSE评分逐渐下降(P<0.01).结论 EPVS与血管性痴呆密切相关,早期发现EPVS,控制其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VaD的发生及延缓其发展.  相似文献   
7.
应激一词,原为物理学术语,意为紧张或压力,首先由selye引入医学,表示在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即不利因素或有害因素刺激)下,机体所处的一种状态,所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大量证据表明,应激会损害脑功能,从而导致个体精神智力方面的异常.随着人类期望寿命的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趋势,痴呆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很严重的健康问题,并且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有关应激对老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应激与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8.
抗凝系统相关基因改变与血栓栓塞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将因先天性的血液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异常导致易发生血栓形成的一组疾病称为易栓症。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易栓症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计多未知和不确定领域。进一步探索易栓症与血栓栓塞症的关系,对于预测及预防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血液抗凝系统各成分的基因改变与动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角度综述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rT—RA溶栓治疗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t-PA治疗发病6h内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的得失。方法:rt-PA0.8mg·kg-1,低分子肝素、右旋糖酐40和复方丹参联合应用。结果:3个月后痊愈或基本痊愈7例,预后较好6例,较差2例,死亡6例。死亡病例的初始中风量表(SSS)低,脑肿胀严重。死于严重的缺血性脑水肿2例,出血性梗死1例,巨大脑内血肿1例。结论:初始SSS越低,预后越差;严重缺血性脑肿胀是导致死亡的值得注意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lasainogenactivatorinhibitor-1,PAI-1)活性和PAI-14G/5G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用发色底物法和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脑梗死患者52例(2001-06/2002-12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和31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AI-1活性和PAI-14G/5G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PAI-14G/4G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25/52)和23%(7/3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浆PAI-1活性分别为(10.77±0.80)和(10.05±0.86)kU/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8622,P<0.001);PAI-1活性与PAI-14G/5G基因型及血糖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提示PAI-14G/4G基因型及PAI-1活性增高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