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4篇
医药卫生   270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慢乙肝 )中的发病机制及sIL 2R与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 312例肝活检病人按组织病理学炎症和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分期 ,同时检测了病人血清sIL 2R、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 :血清sIL 2R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增幅随着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加大 ,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sIL 2R与血清白蛋白 (A)呈显著负相关 ,与血清脯氨酸肽酶 (PLD)、Ⅳ型胶原 (CⅣ )、层粘连蛋白 (LN)、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NP)、肝功指标中的TB、DB、G、ALT、AST、AKP、γ GT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慢乙肝病人血清sIL 2R水平与A呈显著负相关 ,与PLD、CⅣ、LN、HA、PⅢNP呈显著正相关 ;sIL 2R的血清水平能反映肝脏组织学病变的程度 ,可作为判断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已有许多国家报道肠道传播的非非甲乙型(NANB)肝炎(ET-NANB),从病人粪便中检出27~含27~34mm 颗粒(VLP)。灵长类动物实验已证明,34nm 的病毒样 VLP 的粪便可引起 NANB 肝炎。本文使用免疫电镜(IEM)技术研究 ET-NANB 肝炎在泰国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旨在使病毒感染明显复制期病人减轻肝病严重程度及阻止其进展.由于乙型肝炎主要经免疫介导,治疗策略涉及两个方面,即抗病毒或免疫调节.现已证明IFN-α是至今最为有效的药物,可使30~50%的病人HBeAg血清转换和HBV DNA消失.最近还发现,IFN-α治疗后HBeAg和HBV DNA清除的病人最终HBs-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 ,入选年龄 18~ 65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试验药 (扶正化瘀胶囊 )和对照药 (和络舒肝胶囊 ) ,均为每次 5粒 ,3次 /d口服 ;疗程 2 4周。疗程结束后进行 12周的随访。观测指标 :(1)于治疗第 0、2 4周观察肝组织病理学、HBV标志物 ,第 0、12、2 4周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指标 (HA、LN、P Ⅲ P、Ⅳ C)、B超肝脾检查 ,第 0、6、12、18、2 4周观察肝功能 (随访期评价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2 )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 ,肾功能 ,心电图。结果  (1)受试者入组情况及人口学资料 :试验组 110例 ,对照组 10 6例 ,两组病例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病程、药物过敏史、既往治疗史、肝功能、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学 (试验组 99例 ,对照组 96例 )、HBV标志物、肾功能等各项指标比较 ,无显著差异。 (2 )肝组织病理学 :治疗前后作活检肝组织学观察 93例 ,试验组 50例和对照组 43例治疗前纤维化分期 (S)均值分别为 2 .3 3和 2 .11。试验组治疗后S均值为 1.80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治疗后S均值为 2 .14 ,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改善。试验组活检肝组织纤维化分期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肝硬化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评价该药对肝硬化并发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SBP)的疗效。方法 :收集 7例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口服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 g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 (0 .5、1、1.5、2、12 h)和腹水 (2、4、6、12 h)标本 ,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其中药物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 ;对 30例肝硬化并发 SBP患者予左旋氧氟沙星 30 0 mg口服 ,2次 / d,连续 7~ 14d,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各个时间点的血清和腹水标本中均可测出药物浓度并随给药时间呈动态变化 ,血清中达高峰浓度时间 tmax约 1.5 h,高峰浓度 cmax(3.913± 1.388)μg/ m l,腹水中 tmax约 6 h迟于血清 ,cmax(2 .5 2 0± 1.2 13)μg/ m l,低于血清。血清和腹水中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后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至 12 h两者趋于稳定。并发 SBP患者经治疗后发热、腹部体征、腹水性状和外周血象均有明显改善 ,未见明显药物毒性及不良反应。结论 :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后在患者的血清和腹水中均有分布并可形成高峰浓度 ,有效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达 12 h以上 ;治疗 SBP特别是对轻中度患者疗效明显 ,并具有口服吸收好、给药次数少、无明显毒性及不良反应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8岁。1999年2月12日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8℃,伴有全身乏力,无鼻塞、流涕、咳嗽,自行服用泰诺、克感敏效果不佳,体温不退,持续5d。2月17日双上肢、双股内侧及胸腹皮肤出现点状红斑,不高出皮面,有轻度瘙痒,在外院就诊,给予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治疗无效,遂于18日凌晨来我院急诊。我院查血常规WBC13.2×109/L,LYM0.588,N0.32,拟发热原因待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我科。入院时查体:体温37.3℃,血压18/10kPa。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上肢、双股内侧及胸腹部散在点片状皮疹,红色,不高…  相似文献   
7.
最近,EASL官方网站上公布了新一版EASL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实践指南(2012版)[1],这是在2008版[2]的基础上经增加新近文献,对部分内容进行的更新.更新版指南仍保留了前几版指南的一贯体例和鲜明特点.(1)在文献综述同时穿插其中逐条列出循证证据和提出临床处理推荐意见;(2)重要循证证据文献和推荐意见后逐一列出循证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循证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分别按GRAD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系统确定.GRADE系统包括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前者按高、中、低分A、B、C三级,后者按强弱分1、2两级;(3)由于不如美国、亚太等指南是将推荐意见在文献综述后单独列出而一目了然,因此在阅读时需要费更多时间进行归纳、整理后才能更好读懂和理解;(4)具有鲜明的欧洲患者和国情特点,应当联系我国实际来理解和运用.这次指南更新的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仍然包括对一些概念的新诠释,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推荐意见.笔者在仔细阅读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2008版EASL指南,并对照国内外其他指南进行比读[3-5].现将个人浅显的认识和理解与各位临床医生分享,并对其中部分新修改的推荐意见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临床的参考价值进行了评论.个人见解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相关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突变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用基因芯片法或基因测序法检测YMDD突变类型,对8例施行肝移植术后的离体肝组织分析其病理特点.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例拉米夫定耐药患者的YMDD突变类型分别为:YVDD突变5例,YVDD突变+L180M突变2例,YIDD突变13例,YIDD+L180M突变4例,YVDD突变+YIDD突变1例,YVDD突变+Y1DD突变+L180M突变2例,单独L180M突变未检出.根据治疗前是否存在肝硬化,分为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相比,非肝硬化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率低,预后好,年龄小,HBeAg阳性率高.8例离体肝组织病理分析显示两种主要病理类型,一种主要表现为活动性肝硬化,另一种为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肝脏显著萎缩.结论 肝硬化为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相关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高危因素.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相关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可能存在两种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浓度变化与病情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1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慢重肝)血清中的HGF浓度的动态变化,并比较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的HGF变化,结果:1.慢重肝患者血清HGF浓度变化与血清TBil的变化相一致,生存患者HGF在达到一个峰值后随血清TBil的降低而降低;死亡患者的HGF则进行性升高,在死亡前达最高值。2.生存患者的HGF峰值浓度为(5.214±1.657)μg/L,TBil为(236±109)μmol/L,PTA为(48.26±10.15)%;而死亡患者分别为(7.521±2.152)μg/L、(412±128).μmol/L、(30.09±14.28)%,均有显著性的差异。HGF在慢重肝患者血清中有较明显的升高,而且与TBil的变化有相关性,动态观察血清HGF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三种药物性肝损害常见的诊断标准的差异性和准确性,以验证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以“药物性肝损害”为第一诊断的119例患者按国际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析总结其致病药物种类,并运用ICM标准(RUCAM/CIOMS/Danan)、Maria标准、我国常用标准等诊断评分系统对其进行重新诊断,以比较不同诊断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119例患者中肝细胞型共71例,占59.7%,胆汁淤积型28例,占23.5%,混合型20例,占16.8%.致病药物种类依次为:中药、抗结核类药物、抗生素、降脂类药物、保健品、解热镇痛类药、降压药、免疫抑制剂、他巴唑、肿瘤化疗类药物、降糖药物、胃药、藏药.在119例患者中,ICM标准的五项量化评分等级中,非常可能、很可能及可能三个评分等级累计共有115例(95.8%).我国常用标准中,有77例(64.7%)被纳入考虑范围.而Maria标准的五项评分等级中,无一例患者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可能性大及有可能的两个评分等级累计仅14例(11.8%).结论 ICM标准对于药物性肝损害诊断符合率最高;我国常用标准对于亚洲人群诊断符合率尚可,应用简便,可操作性强;Maria标准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