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1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孙中山与西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双志 《中国藏学》2005,1(4):64-72
近代以来,西藏地方危机重重,如何维护西藏地方的稳定与统一,是孙中山必须深入思考的紧迫问题.民国建立后,针对岌岌可危的西藏形势,孙中山积极提倡民族平等与团结,倡导五族共和,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1924年,孙中山又倡导新三民主义,呼吁建立包括藏族在内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扶助弱小民族,允许民族自决,这是解决西藏问题的根本之策,之后也为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同时,孙中山也拟定了在西藏地区修建铁路,开发农牧、矿产资源,进行移民垦荒的规划,以巩固国防,发展西藏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2.
清朝在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中,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比较稳妥地解决了民族问题。同时,因时因地制宜地抓紧民族立法,颁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法律、法规。这对于边疆民族地区向心力的加强和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以及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统一、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等,都是巨大的历史推进力。对后来(乃至现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并作为新时期研究、解决民族问题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口述史在民族史研究中的功用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史是研究者运用相关手段,搜集所需口头史料的史学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族史的研究有多方面的功用。虽然其还存在着口述史料是否客观真实等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最古老的方式,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必将为我国民族史的研究提供全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对于我国史书中所载古掸国的地望问题,迄今尚无定论。本文从掸国所走的永昌道、日南道路线入手,结合中外史料,经过初步研究,认为掸国是印度次大陆上天竺国中的一个中、小国家。  相似文献   
5.
"中华"探源     
通过纳西族象形文字"中"字与原始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甲骨文的"中"字对比研究,可以认为"中"字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是以"木矛"一类的东西投中物体之义;"华"为"粟花",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远古居民主要以粟作农业为主有关;"粟花"为华,有大而美、光明之褒义。春秋时诸夏取"华"之美意,形容享有礼乐文明的诸夏人,"华"遂成为族称,与夏同义。"中华"称谓源于中国诸华,与中国同义,最早出现于西晋武帝初期。  相似文献   
6.
18世纪(清代中期)朝鲜学者朴趾源,随朝鲜使臣赴中国祝贺乾隆帝70寿诞。期间,他以外国人的视角,观察乾隆盛世的风物人事,将所见、所闻、所思记述在《热河日记》中。其中也包括了有关六世班禅、黄教(藏传佛教)、乾隆对班禅的态度、对藏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为今天清代西藏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论清朝管理边疆地区的路票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正式实施了路票制度,由官府给发路票,注明持票人籍贯、姓名、货物数量、前往何地、期限、目的,到各关口查验,以配合边禁、民族隔离、边疆贸易政策的实施,加强对边疆的有效管理。而外国人持路票出入中国境内,则使得路票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护照性质。路票制度在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本身也有不足和消极的一面。到了清末,随着形势巨变,路票制度才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8.
张双志 《天府新论》2007,(2):117-121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是在与“四夷”群体的冲突中,由华夏人的主观意见构成的,确立了自身的文化认同,代表了华夏人的利益,同时给“四夷”群体文化定位。并最终使得华夷之辨观念政治化,成为政治上占有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乾隆皇帝为进一步完善活佛转世制度、加强对西藏政教监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产生深深根植于中国自古就有的神判文化。神判是“神明裁判”或“神意裁判”的简称,又叫“神断”、“天罚”、“巫术裁判”等。金瓶掣签就是清朝根据藏族的社会情况,以及客观存在的活佛转世制度、神判文化而制定的神判仪式。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一词出现在晋武帝时期,渐为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具有地域、民族、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涵义,并应用在宫门、天文、殿名、官职、郡名等方面.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的入侵、华夏中心主义的解体,传统的"中华"涵义消退,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民族和国家的涵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