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6,(3):F0002-F0002,F0003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至今发现的气势宏大、保存较完好的最大古墓葬群。墓地分布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上,其墓葬群分布在东、西两区的坡地上,主要部分在东区,约160多座封土墓葬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背山临河,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基本布局呈伞形状。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东区还有房屋和祭祀场所的遗址以及一处石碑座。西区面积小,约有数十座封土墓葬。多数墓葬有被盗痕迹。列山墓葬基本形制有2种,即夯筑墓和封土墓,墓的形状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藏斗”倒扣状。其他形制有圆形、塔形等。根据墓葬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墓葬可分为大、中、小3类。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约有10座;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的中型墓有90余座;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上、占地150米以下的小型墓有80余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5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类封土墓葬前宽后窄,平面呈正梯形,两侧收分明显。封土边长最短者仅2-3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技术主要采用夹石、夹木夯筑方法,这种方法直至今天仍是藏式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编号为M2的封土墓属分节夯筑,每节约90厘米,夯土上以石板作隔垫,共有9层石板隔垫(见封二图)。另外小型封土墓多为石土混合堆筑。从东区墓葬群的布局来看,依山而建的墓群中,大墓居高或位于显著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列在其前处和左右两侧,右边的小墓葬群临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3.
关于吐蕃史研究中几个“定论”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藏族史的研究中,吐蕃史的研究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诸前辈学者,在其研究工作中以丰富的知识,精湛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使后进者受益良多。限于史料及其它原因,也有若干问题包括一些“定论”确有待商榷之处,一些“成说”有探寻其根源、考证其讹误之必需。本文冒昧提出一些质疑,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4.
5.
藏族十大历史名著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藏族先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从久远流传下来的传说,就多少可以窥见西藏高原远古历史的一些面貌。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后,藏族社会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藏文的创制,标志着藏族先民的历史可以用文字正式记载下来。从这一时期起,在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历代学者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各种史学著作诸如王统记、宗教源流、人物传记等卷帙浩繁。本文拟就十部有重要影响的历史典籍,作一个概括的评说和介绍,目的在于使还未被专家学者关注的藏族史学研究有一个探索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6.
《韦协》是首部系统记载佛教传入西藏的早期重要史籍,记述了8世纪后半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重臣韦·赛囊迎请寂护和莲花生两位大师入蕃传法、修建桑耶寺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有5部分。(1)有关吐蕃赞普拉脱托日年赞至赤德祖赞时期佛教在西藏最初的传播情形的记述。(2)有关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派使者赴唐朝引入佛经和从印度迎请菩提和莲花生大师前来吐蕃传播佛法的记载;记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建寺过程和佛经翻译以及佛法在吐蕃传播过程中与苯教的斗争;(3)记述印度佛教中观渐门派和唐朝禅宗顿门派之争。(4)一小段增补的内容,极其简略的语言记述了9世纪上半叶赤祖德赞时期的宏法业绩;(5)另一段增补的内容,是9世纪初牟尼赞普时期的佛苯之争的一段记述。翻译《韦协》,并附上较为详细的注释,目的是为国内藏学界,尤其是为吐蕃史研究者和藏传佛教史研究者提供这一部史学名著的汉译文,以弥补《韦协》只有英译本而无汉译本的缺憾。  相似文献   
7.
察雅仁达摩崖石刻的相关研究是藏学界30年来持久关注的一个话题,主要问题涉及造像艺术特点、石刻录文的订正和题记解读、人物和地名考证、历史人物益西央身份认证等。文章通过作者于2016年9月的一次仁达摩崖石刻实地考察,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心得,目的在于为仁达摩崖石刻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韦协>是首部系统记载佛教传入西藏的早期重要史籍,记述了8世纪后半叶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重臣韦,赛囊迎请寂护和连花生两位大师入蕃传法、修建桑耶寺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有5部分.(1)有关吐蕃赞普拉脱托日年赞至赤德祖赞时期佛教在西藏最初的传播情形的记述.(2)有关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派使者赴唐朝引入佛经和从印度迎请菩提和莲花生大师前来吐蕃传播佛法的记载;记述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桑耶寺建寺过程和佛经翻译以及佛法在吐蕃传播过程中与苯教的斗争;(3)记述印度佛教中观渐门派和唐朝禅宗顿门派之争.(4)一小段增补的内容,极其筒略的语言记述了9世纪上半叶赤祖德赞时期的宏法业绩;(5)另一段增补的内容,是9世纪初牟尼赞普时期的佛苯之争的一段记述.翻译<韦协>,并附上较为详细的注释,目的是为国内藏学界,尤其是为吐蕃史研究者和藏传佛教史研究者提供这一部史学名著的汉译文,弥补<韦协>只有英译本、无汉译本的缺憾.  相似文献   
9.
列山墓葬群是20世纪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是西藏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之一。由于文献失载,又无口碑历史,关于列山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身份,等等,学术界一直未有研究文字涉及。文章从研究墓葬所在地区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从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研究,提出了列山墓葬是钦(■)氏的氏族或家族墓葬地的观点,揭示了列山墓葬背后所隐藏的千年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0.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8,(4):F0002-F0002,F0003
“写本学”或“手稿学”,即英文Codicology,已成为学术界共识的学术术语。写本学研究的宗旨是:以科学的方法对形成于某一历史时期的写本或手稿的内在和外在特征进行详尽的研究分析,描述其所折射出来的历史文化及年代信息。除明确标有具体年代的写本外,弄清某个写本的成书年代及相关的历史文化问题,是写本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