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2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球壳属(Cryptosphaeria)引起的杨树溃疡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yptosphaeria在欧、美是一类重要病原菌,在我国亦有报道,不仅能引起杨树病害,而且还能引起杨木的腐朽和变色,对杨树的生长潜在着很大的威胁。作者评述了该病的研究历史、分布、危害和发病规律等。  相似文献   
2.
草莓白粉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的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在草莓白粉病发生初期,喷施4%朵麦可水乳剂、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等高效低毒杀菌剂不但具有良好的防病效果,而且对草莓安全性好,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黄瓜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瓜品种露丰为材料,根据已报道的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基因(6PGDH)的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技术获得黄瓜6PGDH的cDNA同源片段,命名为CSPG(登录号为EU815934)。该片段长度为1 207 bp,包含一个93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11个氨基酸)和271 bp的Poly A 3′非翻译区末端,无内含子;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大豆、水稻、玉米、菠菜的6PGDH基因有75%以上的同源性。运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6PGDH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根、茎中均有表达,高温胁迫下的表达量高于常温对照,说明6PGDH基因与热胁迫相关。  相似文献   
4.
二、四倍体矮牵牛农艺性状与耐热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季高温田间试验条件下,比较二、四倍体矮牵牛的农艺性状,并在人工控制的高温胁迫42℃/25℃(昼/夜)10d条件下研究二者的耐热性生理指标。与二倍体相比较四倍体表现出以下显著形态特征:植株长势健壮、茎粗壮、叶片增厚变大、叶色深绿,花冠、萼片、柱头和花药增大,花柱、花柄增长。在人工控制高温胁迫条件下,四倍体叶片可溶性糖、叶绿素、脯氨酸、SOD数值高于二倍体,而电解质外渗透率、MDA含量均低于二倍体。综合田间试验结合人工模拟高温试验,结果表明四倍体矮牵牛的耐热性强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建设计划的要求,对《植物保护》课程建议确立理实一体项目课程开发思路,即以植物痢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按从诊断识别——调查分析——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的病虫害防治全过程设计学习(实训)项目。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特色教材,改变教学安排,创新教学方法,调整评价考核,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浅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农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植物保护课程 ,其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农科职业人才。因此,开展植物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植物保护课程教学质量,是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植物保护教学方 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教特色   多年来,中等农业职业学校的植保教学仍沿用高校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重理论 ,轻实践,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这与当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不利于针对目前的生源状况相应…  相似文献   
7.
在许多病原真菌中,薄粘束梗菌[Leptographium wageneri(Goheen & Cobb)Harrington]是一个独特的真正的病原菌,引起木质部维管束系统病害.该病害的发生与不同的环境因素有关.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会使得薄粘束梗菌传播的更快,如能找到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控制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田间湿度对油菜菌核病病斑扩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小气候定位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株间相对湿度关系密切。可将油菜开花期株间相对湿度达到88%作为菌核病严重发生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镇江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药性及其治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测定了江苏镇江地区稻田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的抗药性,抗性指数在67.87-83.73之间,已达高抗水平.吡蚜酮对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活性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浸苗法测定吡蚜酮对褐飞虱的LC50为99.332 5 mg a.i./L;吡蚜酮药后14 d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在82.6%~95.4%之间,持效期在22 d以上,显示了较高的防治效果和较好的持效性.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省苏南地区在棉花采摘期间常出现棉铃上棉予发芽的现象,严重的在晒花时还继续有棉子发芽。据在丹阳、句容、金坛等县调查,地区、年度之间都有差异,部分棉田发芽铃率占到40%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棉纤维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