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2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功率密度超声波用于大豆油酯交换反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大豆油与甲醇的低功率密度超声波酯交换反应.在较低功率密度条件下,得到了性能指标符合要求的生物柴油.大豆油与甲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氢氧化钾与大豆油的质量比为0.01:1,反应温度 30 ℃,根据反应规模的不同,超声波反应时间为20~60 min,由折光指数换算的反应转化率为 84.81 % 和 85.85 %.本研究最低超声波功率密度约为 0.032 W/cm3,远远低于传统的 0.5 W/cm3.  相似文献   
2.
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正己烷为带水剂,由新铃兰醛与Vc(抗坏血酸)反应合成了新铃兰醛Vc缩醛,产物含有约74%的A异构体和26%的B异构体,其主要化学结构经液相色谱-质谱(LC—MS)、FT—IR、^1 HNMR鉴定。主要反应条件为:新铃兰醛与Vc物质的量之比1:1.5,催化剂用量为新铃兰醛质量分数的5%,搅拌回流反应时间6h。用二苯代苦酰肼自由基(DPPH·)清除法测定了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新铃兰醛Vc缩醛清除DPPH·的能力(抗氧化能力)与Vc相当,都明显强于常用的抗氧化剂BHT,有望成为油溶性良好的潜香型Vc类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3.
多酚酸酯稳定剂对生物柴油室温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室温条件下,测定了含不同多酚酸酯稳定剂的生物柴油过氧化值6个月内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用于研究的23种稳定剂,包括:5种没食子酸烷基酯、6种没食子酸萜醇酯(没食子酸金合欢酯、没食子酸香叶酯、没食子酸芳樟酯、没食子酸橙花叔醇酯、没食子酸薄荷酯和没食子酸氢化松香酯)、3种合成抗氧化剂、2种天然抗氧化剂、3种双组分稳定剂、2种三组分稳定剂以及2种含协同增效剂的稳定剂.结果显示没食子酸甲酯对生物柴油的室温稳定化作用明显强于其它4种没食子酸烷基酯、6种没食子酸萜醇酯、3种合成抗氧化剂和2种天然抗氧化剂;没食子酸金合欢酯对生物柴油的室温稳定化作用强于其它5种没食子酸萜醇酯;双组分稳定剂和三组分稳定剂等复合组分稳定剂没有明显改善生物柴油的室温稳定性;含协同增效剂的稳定剂能提高生物柴油的室温稳定性,协同增效剂柠檬酸的作用特别明显;杂质铁和杂质铜会降低生物柴油的室温稳定性,且杂质铁的影响大于杂质铜.  相似文献   
4.
5.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亚临界水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提取分离技术。作者对亚临界水萃取技术的原理和优势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在植物有效成分(如挥发油、多酚、果胶、内酯、蒽醌等)和食品副产物提取中的应用,并对亚临界水萃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领域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亚临界水提取协同大孔树脂纯化杨树芽总黄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亚临界水提取-大孔树脂纯化联用技术对杨树芽中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以提取温度、液料比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的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亚临界水对杨树芽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从4种大孔吸附树脂中筛选出对总黄酮有最佳分离纯化效果的一种树脂,研究其对总黄酮静态和动态吸咐以及解吸效果。结果表明,5 MPa下亚临界水提取杨树芽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180℃、提取时间10 min、液料比30∶1(mL∶g),总黄酮的粗品提取得率为11.83%,纯度为13.16%。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筛选出最有效的HP-20树脂分离纯化杨树芽总黄酮,通过动态吸附试验确定应用HP-20树脂吸附分离杨树芽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为4 g/L,流速为60 mL/h,pH值为2~3,此时吸附量为42.69 g/L洗脱剂乙醇的体积分数为90%,解吸率为93.91%,经纯化后总黄酮的纯度为49.28%。  相似文献   
7.
豆油基聚酯增塑剂的合成及与聚氯乙烯共混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利用可再生资源植物油代替石油合成化学品,该研究使用豆油和甘油在230℃下合成了豆油单甘脂,将其作为合成聚酯的二元醇组分,与马来酸酐反应,并以异辛醇为封端剂控制分子量,经过酯化和缩合反应合成了豆油基聚酯增塑剂。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该豆油基聚酯产品的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将其与聚氯乙烯热塑共混成型,使用转矩流变仪、扫描电镜、热重分析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和万能拉力试验机对共混物的扭矩、相容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通过单甘脂与马来酸酐酯化缩合反应合成了分子量范围为3 000~3 500的聚酯产品,该聚酯产品与邻苯类增塑剂复配使用增塑聚氯乙烯,增塑聚氯乙烯在热塑过程中的扭矩从13.4 N·m降低到10.1 N·m;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聚酯增塑剂较好地改善了聚氯乙烯和填料的相容性;增塑聚氯乙烯的热降解温度由254.7℃提高到255.6℃,玻璃化转变温度由55℃降低到42℃;拉伸强度由16.9 MPa降低到9.6 MPa,断裂伸长率由179.6%增加到269.3%,因此该产品可以作为聚氯乙烯的优良增塑剂使用。  相似文献   
8.
生产精油和抗氧化剂用迷迭香干叶标准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行业要求,研究和制定了林业行业标准——生产精油和抗氧化剂用迷迭香干叶。该标准主要规定了迷迭香干叶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取样、检验方法、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等,技术要求中包含外观、气味和风味、迷迭香茎秆含量、迷迭香棕色叶含量、外来物含量、水分含量、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挥发油含量、醇溶抽提物等技术指标,该标准适用于各种干燥方法得到的迷迭香干叶,可作为迷迭香精油和抗氧化剂生产用原料质量评价及贸易的依据。根据采样测试和结果分析,建议将迷迭香干叶设为3个等级,即优级品、一级品和二级品,并规定了3个等级迷迭香干叶技术参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9.
探讨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的体外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在大鼠肝匀浆和肝线粒体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观察它们对大鼠肝匀浆自发性过氧化、VC-Fe2+诱导肝匀浆和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丙二醛(MDA)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能有效抑制大鼠肝匀浆的自发性和诱导性脂质过氧化产生的MDA,其抑制率为50%时药物浓度(IC50)分别为398.72和355.05 mg/L,对肝线粒体的诱导性脂质过氧化产生的MDA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687.02 mg/L,还能减轻肝线粒体的肿胀程度,且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针叶中提取针叶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针叶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分别为0.50%、0.43%、0.48%。从马尾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6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24%,主要为:α-蒎烯(16.30%)、β-石竹烯(14.65%)、β-蒎烯(9.38%)等;从樟子松针叶精油中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08%,主要为:δ-杜松烯(18.55%)、α-杜松醇(10.23%)、τ-依兰醇(9.84%)等;从臭冷杉针叶精油中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总离子流色谱中出峰面积的99.73%,主要为:乙酸龙脑酯(19.16%)、α-柠檬烯(14.93%)、樟脑(10.73%)等。马尾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43.80%,倍半萜化合物占50.21%,二萜化合物占4.63%;樟子松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12.72%,倍半萜化合物占84.73%,二萜化合物占0.25%;臭冷杉针叶精油中单萜化合物占75.59%,倍半萜化合物占20.46%,二萜化合物占1.72%。马尾松、樟子松、臭冷杉3种针叶精油的提取得率相差不大,但它们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可能与树种、树龄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