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业科学   11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今天晚上”指今天晚上8:点。 “明天白天”指明天上午8点到晚上8点。 “晴天”指天空中云覆盖面不到天空的1/10。  相似文献   
2.
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及总结,文章简单阐述了禄劝杂交桑的育苗方法及种植杂交桑的优势、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等,为禄劝县大面积推广杂交桑栽培技术提供了一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尾巨桉(DH32-29)幼苗为试验材料,以植株的生长指标(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根冠比、氮平衡指数(NB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丙二醛(MD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为指标,通过盆栽试验设置8个10~140 mg·kg-1浓度镉(Cd)盐溶液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 Cd 胁迫处理下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低浓度(10 mg·kg-1)Cd 处理对尾巨桉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无明显影响。当 Cd 浓度大于20 mg·kg-1,随着 Cd浓度的逐渐增大,其对尾巨桉幼苗的伤害程度也逐渐增加,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生物量减小、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Ⅱ、NP、NBI)均下降,qP 无明显变化, MDA 含量升高。Cd 浓度大于60 mg·kg-1以上时,尾巨桉幼苗生长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损伤症状和生长停滞现象。结果表明低浓度(≤20 mg·kg-1)Cd处理下尾巨桉幼苗能正常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大,Cd 处理对尾巨桉的形态和生理特性造成显著影响。同时结合部分桉树适生区土壤 Cd 含量调查及相关研究结果认为,尾巨桉具有一定修复 Cd 污染区土壤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对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林地土壤水分进行了监测,通过分析各林地的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及林地土壤水分的变化,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合理评估整地对尾巨桉林分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呈增加趋势,其树干和树根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树枝和树叶所占比例呈减小趋势。在幼龄期(16个月之前),全垦条件下的尾巨桉林分生长量最大,18个月后带垦的林分生长量最大;3种整地方式下的尾巨桉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格局相似,与天然降水分布基本保持一致。3种整地方式中穴垦尾巨桉林地土壤有较高含水率且显著大于全垦和带垦的(P<0.05),全垦与带垦之间差异不显著;3种整地方式下尾巨桉林分单株平均生物量与耗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利用3块林分单株平均生长量及对应时间的耗水量得到了尾巨桉林分单株生长量与林分耗水量的拟合方程。  相似文献   
5.
为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林龄(1a、2a、3a、5a、7a)尾巨桉林地0~60cm土壤和枯落物的碳含量及碳储量,测算了不同林龄桉树林地叶面积指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不同林龄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不同林龄相同土层之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差异不显著;枯落物碳储量差异显著,大小顺序为:5 a (4.83 t·hm-2)>7 a (3.89 t·hm-2)>3 a (2.66 t·hm-2)>2 a (2.43 t·hm-2)>1 a (1.56 t·hm-2);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林龄、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枯落物层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性,但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羊肠毒血症是绵羊和山羊(主要为绵羊)易发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与羊快疫相似,故又称"类快疫"。死后肾组织多半软化,故还称软肾病。病原为D型魏氏梭菌。病菌经消化道感染,在胃肠内繁殖产生毒素而发病。患羊多是膘情较好、食欲旺盛的羊只。  相似文献   
7.
不同覆盖方式对中度盐渍土壤的改良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膜与秸秆覆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为探索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在盐渍土壤的应用效应及机理,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中度含盐土壤进行田间试验,试验共设7个处理: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9 000 kg·hm-2(F0.9)、玉米粉碎秸秆覆盖量6 000 kg·hm-2(F0.6)、玉米整秆覆盖(YZ)、葵花整秆覆盖(KZ)、新地膜覆盖(DM)、地膜二次使用免耕(MG)、未覆盖(CK),研究不同地面覆盖方式对中度盐渍化向日葵农田的土壤水盐运动、向日葵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等影响,分析不同覆盖措施的改良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在0~5 cm土层,处理F0.9、YZ、DM的含盐量收获后较播前降低,土壤表层脱盐,而MG、F0.6、KZ、CK土壤表层积盐。0~2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收获后与播前相比,处理F0.9、DM土壤耕层脱盐,而F0.6、YZ、MG、KZ、CK在土壤耕层积盐。各覆盖处理主要影响0~20 cm的土壤含盐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覆盖层因素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趋于一致。耕层土壤含盐量相比较,F0.9的含盐量最低,抑盐效果最好,DM与F0.6抑盐效果相近,不同秸秆覆盖处理间,F0.9、F0.6强于YZ、KZ,地膜覆盖之间,DM强于MG。在0~5 cm土层及0~20 cm土层,DM的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秸秆覆盖处理,粉碎秸秆覆盖(F0.9、F0.6)的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高于整秆秸秆覆盖(YZ、KZ)。处理DM、F0.9较CK显著提高了向日葵生育期内0~100 cm土壤储水量均值,F0.9、DM处理显著降低了0~100 cm土壤储水量变异系数,在生育期内保持了较稳定的土壤墒情。各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增产,各处理产量效应是:DMF0.9YZF0.6MGKZCK。覆盖措施通过改善农田小环境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DM、F0.9、YZ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DM、MG、YZ、F0.9、F0.6的产投比显著高于CK,增收效果明显,DM和MG的纯收入及产投比显著高于秸秆覆盖处理。对于中度盐渍化耕地,新地膜覆盖DM是最有效的覆盖方式,秸秆覆盖处理中,F0.9为最优覆盖方式,与其他覆盖处理相比较,KZ处理的保墒、抑盐、增产等效果较差,因此向日葵秸秆不适合用作地面覆盖材料。结果可为覆盖技术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采用药膜法测定了辛硫磷、对硫磷和杀螟硫磷两两混配对赤拟谷盗成虫的毒力,据其LC50值及CTC值比较不同配比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触杀效果较好的组合是杀螟硫磷与辛硫磷以4∶1混配,共毒系数为285.30;杀螟硫磷与对硫磷以8∶1混配,共毒系数是281.88,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正> 灭幼脲是防治松毛虫的一种新型药剂,因其经济、有效、安全、使用简便。受到广泛欢迎。我县在1986、1987年,曾于3月底至4月初两次推广利用灭幼脲防治马尾松毛虫,并对灭幼脲Ⅲ号的杀虫效果及其对松毛虫的长期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家禽预防注射曾经是我县畜、禽防疫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几年来由于措施不得力,家禽预防注射密度最高达75%,有些社队低达50%以下;同时由于疫苗包装头份较大,稀释后一次用不完短期内即失效,浪费较严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莲花公社采取“联防”的办法,对家禽进行预防注射。使该公社连续两年消灭了鸡瘟、禽霍乱传染病。目前“联防”的办法正在全县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