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分析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抽取近年来在我院收治的患有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人20例,采用随机抽取模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对病人采用单一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内科疗法,对两组病人在经过临床治疗以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合并颅内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的临床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病人采用内科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良反应极少,具有安全有效性,使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得到保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龚家俊 《中外医疗》2010,29(29):150-15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干预后,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同时不良反应。结论合理的治疗与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托吡酯和奥卡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科2008年4月至2010年2月接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99例,随机平分为A组、B组与C组。其中A组用卡马西平治疗,B组应用托吡酯治疗,C组应用奥卡西平治疗。结果:三组治疗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优于A组,A组优于B组。三组不良反应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小儿脑梗死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梗死患儿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患儿的常见临床表现为,有17例肢体瘫痪,有9例中枢性面瘫,有6例惊厥,有3例意识障碍,有2例语言障碍,有2例头痛,有1例感觉障碍。对患儿的病因分析结果显示,感染16例、外伤6例、烟雾病4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HIV 感染2例、原因不明7例。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有30例患儿的梗死灶位于基底的节区,有4例多脑叶梗死,有2例半球梗死,有1例顶叶梗死、有1例额叶梗死、有1例叶梗死、有1例丘脑梗死。结论: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多为感染、外伤、心脏疾病、血管畸形等,常表现出肢体瘫痪的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神经影像学表明基底节区的梗死比较常见。  相似文献   
5.
龚家俊  王文敏 《新医学》2021,52(5):371-37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50例急性脑卒中后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脑出血组5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47例。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实验室检查以及在内科基础上进行保护心肌治疗。治疗完成后,比较2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CCS的发病率、心肌酶变化,并随访6个月,比较有无CC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脑出血组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心律失常及入院第3日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均高于脑梗死组(P均< 0.017)。脑梗死组、脑出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CS发生率分别为6%、20%、38%,蛛网膜下腔出血组的CCS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P < 0.017)。随访6个月,发生CCS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为58%,高于未发生CCS患者的20%(P < 0.001)。结论 急性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较易出现CCS,造成患者的不良预后,需重视对该类患者心功能的监测,若患者出现CCS,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控制CCS病情,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同心圆硬化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28例同心圆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相关资料。结果中青年起病,均呈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首发临床症状为肢体无力、反应迟钝、淡漠等,伴或不伴共济失调、智力减退、头晕、头痛、恶心、言语错乱、睡眠障碍等;头颅MRI呈同心圆特征性改变,多发性病灶、无明显占位效应且边界清楚,病灶初期多呈斑块状或者团块状长T1、T2信号,进行增强扫描可发现呈部分环形、环形、同心圆强化,随着病情进一步进展逐渐呈同心圆样或者年轮样改变。结论同心圆硬化多发于中青年人且呈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智力减退、精神异常等,MRI检查具有极强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急性期的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急性期的神经保护治疗,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阻止缺血及缺血后再灌注损伤,防止神经元死亡,进一步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是早期治疗的关键。本文选用依达拉奉与血塞通联合应用治疗脑梗死,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8.
龚家俊 《中外医疗》2013,32(1):133+135-133,13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0-2012年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对患者在入院时、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进行详细的记录,并且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中的患者无显著性血脂变化(P〉0.05),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TM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异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发病毒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4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发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治疗。结果:两组疗效均较好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与阿昔洛韦均能有效改善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发病毒感染的预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