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脊柱累及硬膜外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脊柱硬膜外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及MRI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累及硬膜外的PNET的CT及MRI表现。结果:7例PNET,肿块信号强度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信号4例、等信号3例,在T2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可见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2例,6例累及椎体或/和附件,CT上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形成较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其中5例从扩大椎间孔向外蔓延,呈哑铃状。结论:脊柱硬膜外PNE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常累及椎骨及椎管,伴有椎间孔扩大,形成较椎管内肿物大的椎旁软组织肿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中游离气体的分布对于鉴别上下消化道穿孔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的腹部CT,包括上消化道穿孔49例,下消化道穿孔27例.比较2组患者中游离气体的不同分布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上下消化道穿孔在肝门、镰状韧带、圆韧带周围游离气体、胃肠道周围局限性小气泡、腹腔内肠系膜区、盆腔等方面二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门周围、镰状韧带周围及圆韧带周围游离气体、上消化道周围局限性小气泡影常提示上消化道穿孔.四者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7%、91.8%、77.6%、59.2%;93.9%、87.8%、89.8%、98.0%.下消化道肠壁周围局限性小气泡、腹腔内肠系膜区及盆腔内游离气体在诊断下消化道穿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44.4%、55.6%、11.1%; 100%、95.9%、100%.结论 CT图像上游离气体的分布有助于上下消化道穿孔的鉴别,综合游离气体的不同分布能提高穿孔部位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21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及影像分期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介入治疗效果 ,评价介入治疗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2 1例患者采用seldinger穿刺超选择插管至旋股内、外动脉 ,注入溶栓、血管扩张药物 ,治疗前后分别行DSA造影。结果 :2 1例患者在治疗后疼痛消失或不同程度缓解 ,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股骨头血供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对早期病变和非外伤性因素 (激素、酗酒 )所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B超联合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疑诊乳腺癌女性患者403例,均行B超和/或MRI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B超、MRI及B超联合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结果 B超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3%,84.2%,84.4%;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1%,97.4%,88.0%;B超联合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4%,99.0%,94.1%;MRI,B超联合MRI诊断乳腺癌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与B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I、B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和MRI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 (UAE)治疗子宫肌瘤 (U L )的疗效及价值。方法 :对 30例经 B超确诊的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并有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 ,术后 1、 3、 6个月 B超复查。结果 :瘤体越大子宫动脉越粗 ,分支越多 ,微血管床增生 ,两侧子宫动脉供血型占 95 % ,栓后子宫动脉主干呈枯枝状 ,分支及毛细血管床不再显影 ,术后 1、 3、 6个月瘤体呈稳步缩小 ,无反弹 ,子宫也会同步缩小 ,但较轻 ,且稳定 ,日后会恢复正常 ,2例术后半年手术剔除 ,瘤体大小无改变 ,但囊性变显著 ,2 7例有不同程度的经量多、经期长、头晕现象 ,术后 2个月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术前 12例Hb<10 g/ L ,术后 2周开始回升 ,2月恢复正常。下腹部疼痛、发烧、阴道不规则流血为常见副作用。结论 :U AE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 ,患者乐于接受 ,极有发展前途的新疗法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黄铿霖  马隆佰   《放射学实践》2013,28(2):146-149
目的:探讨颌面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颌面部MFH患者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其中2例仅行CT平扫,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上颌窦4例、下颌骨2例、颊部1例;边界清楚2例,边界不清5例;2例MFH患者CT显示密度不均,其中1例呈明显囊实性肿块;另5例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均出现囊变区,MRI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5例呈浸润性生长,侵犯周围结构,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示多形型MFH 4例,黏液型MFH 2例,炎症型MFH 1例。结论:颌面部MFH常呈侵袭性生长,侵犯周围结构,囊变坏死多见,CT及MRI对其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