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6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们收集经病理证实骨肿瘤23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44例,资料完整的31例,报导如下: 1 一般资料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17~55岁,<20岁4例,21~40岁34例,>41岁6例,平均29.2岁。有病程记录的41例,<2月2例,3/6月17例,7~14月11例,>14月11例。在资料完整的31例中,触及局部肿块23例,>10cm19例,质地较硬12例,有囊  相似文献   
2.
骶髂关节真空征36例CT扫描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告骶髂关节真空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计量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UC检验。结果:受检人群中该征象的出现率为11.18%(36/322)。男性5.61%(11/196);女性19.84%(25/126),X^2=15.637;秩和检验UC=1.027。结论:该征象在受检人群中并不少见。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范围无性别差异。成因与骶髂关节软骨变性、崩解有关。间接地反映了关节软骨变性、崩解的范围。该征象是一种非特异性征象,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人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正常志愿者和2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对正常志愿者分别在内囊、胼胝体以及半卵圃中心选择感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FA值。脑卒中患者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测量FA值。结果重建FA图与DEC图可显示主要的白质纤维束。在正常组,不同部位白质FA值不同;两侧白质FA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卒中组,超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可轻度升高或轻度降低;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7,P〈0.01).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FA图及DEC图可以显示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利用DTI对脑梗死区弥散各向异性的变化特点及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探讨DTI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的检查技术。目前关于视放射的DTI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正常成人健康志愿者进行视放射的DTI研究分析,获得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并测量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弥散率(MD),建立正常参数表,以便为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活体供肾血管、肾实质、泌尿系统评估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04年以来41例活体肾移植供体临床资料,术前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集肾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排泄期的影像数据,采用MIP、VR、MPR和CRP等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估供体肾动脉、肾静脉、泌尿集合系统和肾实质情况,与术中所见相对照.结果:41例供肾动脉显示,34例双肾单支动脉供血,其中2例左肾动脉、3例右肾动脉分支较早;4例右肾见一支副肾动脉,3例左肾见一支副肾动脉;术中证实有1例右副肾动脉,1例左肾动脉早期分支未能在影像中显示清楚,准确率95.1%.41例供肾静脉显示,37例双肾静脉为单支,4例右侧双支肾静脉;术中证实5例右侧双支肾静脉未能在影像中显示,准确率87.8%;泌尿集合系统显影满意,1例左侧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供体肾脏血管、泌尿集合系统、肾实质解剖及可能的病理情况,给临床肾移植术前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可作为供体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股骨颈骨折的C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R系统在股骨颈骨折成像中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 108例股骨颈骨折病人进行CR检查,并与同时期常规X线屏 /胶平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本组 108例病人,在骨外科Garden4种分型中 [1],CR系统能全部清晰显示各型骨折线,而常规X线屏 /胶平片 3例Ⅰ型、5例Ⅱ型未见明显异常。2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CR系统利用其后处理功能,可以及时诊断各型股骨颈骨折,尤其在Ⅰ、Ⅱ型方面,优于常规X线屏 /胶平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清洁类化妆品对皮肤的急性刺激性损害特点,了解其安全卫生状况。方法于2009年7月-2011年6月,采集面膜类、洁面类、发用类、浴液类、卸妆类、磨沙祛角质类等6大类共计364种清洁类化妆品样品,并对其进行急性皮肤刺激性试验测试;试验数据分析采用CHM方法。结果各种化妆品均对皮肤显示出急性刺激性损害,但轻重不一,程度有较大的不同。A(面膜类)、B(洁面类)以及D(浴液类)化妆品对皮肤的刺激强度均较大;各类化妆品样品均被检测出引发皮肤红斑反应,其中A(面膜类)、B(洁面类)、C(发用类)和D(浴液类)比较严重,其有较多的样品可引起中度及以上的皮肤红斑反应,F(磨沙祛角质类)化妆品样品也引发皮肤红斑反应,程度却较其他的轻;试验中,F(磨沙祛角质类)化妆品引发的刺激性反应大多数能在72小时内恢复,也有部分样品引发的皮肤刺激性反应延续至14天以上,主要是B(洁面类)和D(浴液类)。结论本次测试结果显示各类清洁类化妆品中均能不同程度的引发急性皮肤刺激性损害效应,应加强化妆品的监督,提升其卫生安全水平,切实保障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南瓜子和槟榔治疗牛带绦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南瓜子或槟榔进行驱绦,早有报道。但两药分别单独使用疗效较差,而联合使用,无论对猪带或牛带绦虫,均获得满意疗效。作者等曾于1989~1990年在广西鹿寨县,使用南瓜子与槟榔先后服用治疗牛带绦虫病,获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术前MRI预测直肠癌T、N分期和侧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受累的准确程度。方法:术前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直肠癌28例,MRI检查前经肛门插入三腔管气囊(内注水或气适量),采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系统,用MRI评估肿瘤T分期﹑系膜淋巴结转移N分期和CRM受累,所有病例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照术前MRI分期和术后病理结果,评估MRI能否准确预测直肠癌T、N分期及CRM受累。结果:MRI正确T分期24例,错误4例,其中3例T1~T2期高估为T3期,1例T3期低估为T1~T2期,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5.7%(24/28),其中T1~T2期的预测准确率为66.7%(6/9),T3期的准确率为92.3%(12/13),T4期的准确率为100%(6/6),MRI可以对T分期进行准确预测(Kappa值为0.773,P<0.001)。MRI对直肠系膜淋巴结正确分期22例,错误分期6例,其中高估4例,低估2例,准确率为78.6%(22/28),灵敏度为89.5%(17/19),特异度为55.6%(5/9),MR对系膜淋巴结转移可做出一般性预测(Kappa值为0.478,P=0.01)。MRI正确预测CRM 26例,错误2例,其中高估1例,低估1例,准确率为92.9%(26/28),灵敏度为85.7%(6/7),特异度为95.2%(20/21)。MRI可以准确预测CRM是否受累(Kappa值为0.81,P<0.001)。结论:使用三腔管气囊进行术前MRI检查能准确预测直肠癌T分期,并可靠地预测CRM是否受累,对N分期只能一般性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