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5篇
医药卫生   2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并发的消化不良症状及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病人随机分成常规内科治疗组和内科治疗加抗抑郁及心理治疗组,对比两组方法治疗前后消化不良症状评分的变化,症状的轻重由患者自评。结果:两组治疗方法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治疗疗效更显著。结论:心理因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消化不良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抗抑郁治疗及心理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哮喘患儿吸入皮质激素(ICS)不依从行为的影响. 方法通过直接面询法对68例接受ICS治疗不依从的中度哮喘患儿的家长进行调查,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两组患儿家长的情绪变化,针对相关因素对家长进行综合干预.干预组38例,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家长进行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30例,仅给药物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一年.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比较及家长的焦虑(分别为63.2%、60.0%)、抑郁(分别为26.3%、23.3%)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干预后干预组的家长焦虑(15.7%)、抑郁(7.8%)发生率明显改善,对照组的家长焦虑(46.7%)、抑郁(30.0%)发生率无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干预后干预组患儿ICS的依从性(92.11%)与对照组(26.67%)比较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家长综合心理干预可提高哮喘患儿ICS的依从性,依从性的提高是控制哮喘档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中风和脑外伤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 (botulinumtoxinA ,BTXa)能否有效、安全地治疗下肢肌痉挛 ,改善步行能力及步行速度。方法  2 7例中风、脑外伤患者 ,选择下肢肌肉局部注射国产BTXa。每个病人每次选择 3~ 5块肌肉 ,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介于 5 0~ 10 0U ,每次病人接受的注射总量小于或等于 40 0U。所有病人同时接受步态训练等康复治疗。注射前、注射后 2、4wk按改良式Ashworth量表 (ModifiedAsh worthScale ,MAS)评定肌张力 ,足印分析法 (footprintanaly sis)测量并记录步行时的时间距离参数的变化 ,研究各肌群肌张力变化与步态参数的关系。结果 整体比较 ,注射后 2wk(股直肌除外 )、4wk与注射前相比 ,各肌群肌张力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值 (T D值 )除步角外 ,各参数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P <0 0 1或 <0 0 5 )。注射前与注射后 4wk比较 ,步长、步宽、步速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5 )。注射后 2wk与 4wk比较 ,步长、步速有改善(P <0 0 5 )而步宽、步角变化不大。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各肌群肌张力降低与步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BTXa下肢肌肉局部注射结合步态训练 ,可以明显改善中风、脑外伤的痉挛步态 ,由此显示局部的化学去神经方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 ,可以使特定的功能改?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治疗前及经过正确的体位摆放、矫正肩胛骨的姿势、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活动、戴肩吊带等综合康复治疗6周后,进行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情况及患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18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经综合康复治疗后,其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情况及患肢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综合康复治疗后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所造成的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患者注意功能障碍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注意功能障碍患者4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注意功能训练,与此同时,试验组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DLPFC)的2.0mA阳极t DCS刺激,对照组给予tDCS伪刺激,持续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采用数字符号测验(DST)、数字广度(DS)和连线测验(TMT)评估两组患者的注意功能,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MSE、DST、DS和TM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MMSE、DST、DS的倒背、TMT的B部分错误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的DS的顺背、TMT的A部分错误数、时间和B部分时间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注意功能障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稠度和容积吞咽任务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生理成分表现及渗漏误吸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9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改良容积粘度测试程序,按2、1、0、3号(分别对应中稠度、低稠度、硫酸钦原液及高稠度)顺序分别对每种稠度食物进行3、5、10 ml的吞咽造影检查。使用标准化吞钡造影功能障碍评价量表(MBSImP)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记录患者在执行不同稠度及容积吞咽任务时其各个吞咽生理成分评分和渗漏误吸分级。 结果 入选患者舌控制、咽期吞咽启动及喉关闭均在吞咽0号食物时表现较差,口腔残留在执行大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咽蠕动在执行较小容积吞咽任务时表现较差。入选患者在执行低稠度、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其渗漏误吸分级与咽期总分间具有明显正相关性(r=0.365,P<0.01),并以喉关闭与渗漏误吸分级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r=0.772,P<0.01)。 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口咽期各吞咽生理成分的表现与进食食物稠度及容积密切相关,患者在执行较低稠度、较大容积吞咽任务时发生渗漏误吸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康复治疗高层次人才教育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分析总结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康复治疗学专业硕士生培养经验,并参考香港理工大学的教学特色,结合大陆康复治疗学专业硕士教育现状,在培养体系、师资及基地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提出个人建议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除传统的脑卒中康复方法外,无创性脑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对近年来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做一综述,总结归纳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tDCS治疗脑卒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估脑卒中患者“感觉运动训练”方案,由照顾者和物理治疗师分别实施家庭康复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脑卒中后出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照顾者组)和对照组(治疗师组)各20例。对照组由熟练操作的物理治疗师在患者家里负责实施“感觉运动训练”方案,1.5小时/次,3次/周,共8周;实验组由经过物理治疗师培训且考核合格后的照顾者负责实施,其他方案同对照组。选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表、Berg平衡量表、10m步行试验和6min步行试验分别评估患者的各项运动功能,入组时、治疗8周后对两组病例均分别进行一次评估,3个月后对两组病例均再进行1次随访评估。 结果:两组患者各变量3次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各个变量时间主效应F值分别为77.892、114.689、42.793、84.895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处理主效应F值分别为0.934、2.191、3.040、1.888与处理×时间F值分别为0.243、4.189、0.956、2.409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由经过物理治疗师培训过的脑卒中患者照顾者负责实施的家庭感觉运动训练与教育方案能取得与由物理治疗师负责实施接近的治疗效果,并能在短期内继续提高或维持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CAD)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10月我科收治CAD患者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例,颈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颈部疼痛是其常见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而确诊,临床采用内科抗凝治疗1例、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4例、溶栓+支架血管成形术+抗凝治疗1例,均痊愈出院。结论:颈动脉夹层是青年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对出现颈部疼痛的患者要警惕颈动脉夹层。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对CAD的治疗应个体化,选择内科抗凝以及颈内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