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观察52例AM I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并与同期住院的52例AM I后未溶栓者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 I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AM I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2.
从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益母草对冠心病的疗效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益母草注射液治疗52例冠心病的心电图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变化,结果心电图有效率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糖歼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比较血脂、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定量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 P<0.05)。说明益母草注射液具有降低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小板粘附性,降血脂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着重探讨益母草治疗冠心病疗效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roponinI,TnI)、肌红蛋白(myoglobin,Mb)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因急性胸痛拟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而连续收入院的120例病人,入院后仔细询问病史、检查体格,并在10min内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同时测定静脉血TnI、Mb。以血TnI1.0μg/L将病人分成TnI阳性组和TnI阴性组;Mb70μg/L分为Mb阳性组和阴性组。随访各组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TnI阳性组及Mb阳性组的随访期因反复心绞痛住院及复合心管事件显著增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I阳性较Mb阳性及ST段压低因素对病人随访期复合心血管事件有独立预测价值。结论TnI及Mb水平对非ST段抬高ACS病人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估氯比格雷(Clopidogrel)与阿司匹林(Aspirin)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临床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方法97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联用氯比格雷与阿司匹林和对照组49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4周。观察复发心绞痛、心功能改善程度、死亡率等临床指标。治疗前后心电图梗死部位ST段、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液肝肾功能、白细胞、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等有关指标变化,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再发心绞痛治疗组∶对照组为10%∶20%;心功能改善的总频数为36·7%∶22·4,χ2=3·638,P=0·045;死亡率为4%∶8%。心电图梗死部位ST段治疗组由(0·36±0·13)mV降为(0·13±0·08)mV,对照组由(0·35±0·14)mV降为(0·16±0·90)mV,两组比较,t=3·012,P=0·04。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治疗组由(74·54±8·99)%降至(34·09±9·23)%,对照组由(72·30±7·78)%降至(56·54±6·92)%,两组比较,t=13·42,P<0·001。胶原(Coll)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治疗组(82·09±6·31)%降至(77·20±6·17)%,t=3·949,P<0·001,对照组差异不显著(t=1·93,P=0·06)。两组均少见大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副作用。结论AMI患者存在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联用氯比格雷治疗能减少再发心绞痛、改善心功能、减少死亡率,改善心肌的再灌注,进一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汕头地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对高血压患者290例与健康者110名行颈动脉检测。结果高血压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高血压程度加重而增厚(P<0.01),颈动脉血管内径随高血压病情加重而扩大(P<0.01);高血压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数、搏动指数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超声早期检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助于预防并发症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益母草注射液治疗52例冠心病的心电图疗效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变化,结果心电图有效率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糖酐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比较血脂、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定量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说明益母草注射液具有降低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小板粘附性,降血脂及改善微循环作用。着重探讨益母革治疗冠心病疗效机理。  相似文献   
7.
检测32例肺性脑病血液流变学指标,根据临床分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轻型、中等型、重型之间血液粘滞性、红细胞聚集性及血液凝固性指标改善差异显著,病情程度与血液流变学改善程度呈正相关。随着病情好转,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提示血液流变学改善对肺性脑病病情和予后判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性高血压并高血压肾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性高血压肾病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64例老年性高血压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扣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1次/d,共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24h尿蛋白排泄率、血β-微球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及C-反应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5),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性高血压肾病患者的肾脏病变有部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WBC、血液流变性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 (WBC)、血液流变性在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病理中的作用及其关系。方法 对 46例脑出血患者、5 0例脑梗塞患者和 40例正常人 ,测定外周血WBC计数、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WBC、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脑梗塞组 ,同时亦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WBC增多及血液流变性异常 ,后者是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二者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影响,探讨其降脂外作用。方法 观察102例冠心病患普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微循环检测结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脂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微循环定量评分有明显影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后可能是其降脂外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