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大肠癌患者中约有25%早期就出现肝转移,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1]。我们自1994年6月至1995年12月经肝动脉化疗泵注入以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药物,治疗大肠癌肝转移17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7例,年龄36~68岁,中位年龄49.5岁。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癌及肝脏转移性腺癌,其中结肠癌12例,直肠癌5例。大肠癌根治性切除10例,姑息性切除7例。术前均由B超或CT发现肝脏多个大小不等的转移结节,并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应用股浅静脉瓣膜环缩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187例(196条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采用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环缩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76例(183条肢体)术后随访7个月~8年,中位随访时间63.5个月,随访率94.1%(176/187);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疗效良好160条,占随访肢体87.4%(160/183);术后出现浅静脉曲张复发4条,占2.2%(4/183);轻度肿胀17条,占9.3%(17/183);溃疡复发2条,占8%(2/25)。结论股浅静脉瓣膜环缩术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52岁。主诉间断性上腹痛半年。检查全身情况良好,B超提示:胆囊体部分隔、分隔下部息肉伴泥沙样结石。CT扫描检查印象:胆囊结石、胆囊内软组织占位、肝脾胰正常。于1990年10月10日手术探查见胆囊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大小约8×4×3cm~3,成葫芦状。胆囊壁略厚,周围有轻度粘连;肝脾胰未见异常,胆总管不扩张,附近未见肿大淋巴结。切除胆囊,病理发现胆囊在葫芦状凹陷部腔内有一肥厚隔膜,把胆囊分隔成两个腔,隔膜厚约0.4cm,中,中下部有一小孔使两腔相通。小孔直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一种效果好、费用低的微创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对132例患者共176条浅静脉曲张下肢行河南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改进的微创方法治疗,术后随访1~2年。结果所有术前标记的曲张静脉均被剥除,手术时间30~70 min,术中出血50 ml左右,术后无血肿,随访1~2年无复发。大部分患者患肢曲张静脉消失,少留痕迹;肿胀、酸困不适、沉重感减轻或消失,效果理想。结论该手术是一种成本效益俱佳的微创手术,值得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5.
胃窦癌切除的范围已基本一致,但肿瘤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较多,然而每一种方法各有不足之处,如术后发生胆汁返流性胃炎、残胃溃疡、残胃肿瘤复发等,其中以返流性胃炎最多见。为此,作者将矩形瓣抗返流这一原理[1],运用于胃窦癌根治消化道重建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病例1984年1月至1997年4月,共收治胃窦癌343例,随访235例,随访率68.5%,本组男158例,女77例,男:女约为2:1,年龄60~72岁。随访时间6个月至8年.见表1。1.2术式胃窦癌按R2或R3要求的范围切除,十二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平扫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模型(IVIM)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T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评估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经内镜证实为食管胃结合部癌,且最终行手术治疗获得病理结果的4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术前一周内行MRI平扫及IVIM成像检查。将IVIM原始图像传至GEAW4.6后处理工作站。手动勾画感兴趣区(ROI),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MRI平扫结合IVIM与手术病理T分期的结果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47例患者MRI平扫结合IVIM术前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T1期71.43%,T2期75.00%,T3期88.24%,T4期93.33%,总体准确率为85.11%。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不同病理分级间的ADC值与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及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平扫结合IVIM检查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术前T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转归过程中的价值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在不同阶段测定79条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肢的静脉各测值间的变化情况,结合相应阶段临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受累静脉狭窄率在治疗1个月后其均值较入院前明显降低(P<0.01),1~6个月各测之变化不明显(P>0.05)。静脉瓣返流程度在治疗1个月后有10%的受累静脉出现度返流,6~12个月受累静脉返流程度明显加重,其中治疗后12个月时度返流占10%,总返流率达76%。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1个月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下肢深静脉的回流障碍;其后回流障碍逐渐改善而静脉返流出现且逐渐加重,并成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个月后的主要病理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准确地反映其病理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病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623例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后19例LD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静脉曲张术后LDVT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浅静脉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单双侧肢体手术、术后下肢功能锻炼的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术前对高危因素的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及术后适当的抗栓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下肢静脉曲张术后L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Amplatz血栓消融器(ATD)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笔者对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腘静脉穿刺或股静脉切开行ATD机械消融术。结果示,经上法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通畅率90.0%,远期通畅率70.0%。提示 ATD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食管异物致小儿甲状腺结节三例张学东,聂洁伟,鲍学斌,翟保平近2年内我们收治因食管异物而继发甲状腺结节3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7岁。以左颈前肿块4个月为主诉入院。6个月前曾鱼骨刺伤食管,并经食管镜取出2根鱼骨,异物取出后10天左右,仍感进硬食疼痛。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