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女,24岁。因妊娠40周,下腹部包块30周拟行剖腹产及腹腔探查术入院。妊娠7周时查体双侧附件正常,10周时发生腹绞痛。右侧附件可触及7×4×3厘米之肿物,未予处理。30周时行B超检查示子宫右侧及耻骨上部各有一个囊性包块。此后患者自觉包块逐渐增大,妊娠末期生长较快。入院查体:腹膨隆,宫底38厘米,腹围94厘米,下腹部两例向外凸出,可触及直径10厘米之包块,囊性感,移动性浊音(一)。行剖腹产术,剖出一正常女婴。见双侧卵巢明显肿大,腹腔内有数十个大如枣、小如黄豆之游离囊泡及少量淡黄色腹水,疑双侧卵巢恶性肿瘤,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因是夜间手术,未能做快速冰冻检查)。双侧卵巢肿物大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2~1986年对100例食管癌根治手术标本进行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并探讨了各种改变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淋巴转移径路和范围,以便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依  相似文献   
3.
对131例乳鼠增生症之肿块及74例全乳标本(乳癌占70例)进行HE染色。部分作胶原纤维网状纤维特染。提出正常乳腺的分界标准。认为乳腺增生症病变主要发生于末梢导管小叶单位,囊肿病与腺病不同而又有联系,由腺病可发展为囊肿病。提出乳腺增生症各种病变发展关系的模式图。  相似文献   
4.
绝大多数妊娠绒癌发生于葡萄胎后、流产后或足月产后,间隔时间可数月至多年。长期以来都认为绒癌来自残留于母体内的滋养细胞、植入胎盘、胎盘巨细胞等,认为子宫是绒癌的原发部位。1978年Brewer等收集文献报告及自己的病例,共得29例妊娠合并绒癌,其中15例在胎盘内发现原发灶,因而提出妊娠绒癌原发于胎盘。我们曾检出一例胎盘内绒癌,发现胎盘内绒癌有不同于母体绒癌的特征,支持Brewer等的意见,认为母体妊娠绒癌(本文不包括葡萄胎后绒癌,下同)是胎盘内绒癌的转移或/和浸润灶。由于此观点还未被广泛接受,故综合文献报告及个人的病例观察,加以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肿瘤PCNA免疫组化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对甲状腺腺瘤及各型癌中PCNA的分布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定量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PCNA阳性表达的平均指数以及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变化与肿瘤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呈正比,各参数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PCNA平均指数和图像分析可作为肿瘤鉴别诊断和估价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AgNORs计数、大小和形态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甲状腺腺癌3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30例、滤泡性腺癌20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10例,采用改良胶银染色,油镜下观察、测定。结果良性腺瘤的AgONRs/核均数与恶性者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细胞增生活跃而逐渐增加:AgNORs大小改变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差异显著(P<0.01),形态畸形也随肿瘤恶性度增高而加重。结论:AgNORs计数结合其大小及形态对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2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抽动10年入院。10年前无明显诱因突感头颈部强直性向左侧扭转,左侧肢体屈曲左转,两眼向左上方凝视,当时意识清楚,几秒钟后症状消失。此后反复发作,似与月经、情绪有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图像分析系统(ICM)对77例甲状腺腺瘤、不典型腺瘤及各型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腺瘤同不典型腺瘤比较,DNA指数无明显区别(P>005);两者与癌比较则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DNA倍体分析结果表明,腺瘤、不典型腺瘤以及乳头状腺癌在3-4c处形成主峰值,而滤泡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倍体直方图明显右移,主峰位居>5c处。不典型腺癌与滤泡癌比较,无论DI值还是DNA倍体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DNA图像分析可为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定量依据,并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 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瘤,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 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 12.8,不典型腺瘤为 19.8,乳头状癌为 19.2,滤泡性腺癌为 26.4,髓样癌 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 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 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