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独立学院)2 457名新生和母体学院4 529名新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独立学院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显著低于母体学院(P<0.01).独立学院新生症状自评量表除强迫、精神病性因子外的其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全国青年常模(P<0.01),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P<0.01),总分及各因子分显著低于母体学院新生(P<0 01);男生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与女生差异有显著性(P<0 05或0.01),来自城市的新生总分及除躯体化、敌对、偏执因子以外的其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来自农村的新生(P<0 05或0.01);不同学科新生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差异无显著性(P>0 05),焦虑、偏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 05),事后检验表明,文科与理工科学生抑郁、恐惧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 05),艺术与文科、理工科学生焦虑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独立学院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男女生心理问题不同,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不同学科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接近.  相似文献   
2.
无聊是一种常见的情感体验,有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18%-50%的人群均存在无聊体验.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沃丹洛维奇指出: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无所事事".事实上,对无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事单调工作的人群,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等.心理动力学认为,无聊是"个体做事动机或愿望受到压抑时所产生的无目的感"[1].国内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此现象进行重点研究,已经提出了无聊倾向性的概念、测量方法,揭示了导致无聊倾向性产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刺激,以及无聊情绪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等.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无聊倾向性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无聊倾向性与健康的关系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此现象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无聊倾向性量表(BPS)的信度和效度,探讨其是否适合在大学生中使用。方法随机抽取1 000名高校大学生进行BPS的团体测试,分析BPS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结果 BPS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0以上。BPS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80,各因子的重测信度在0.750.82,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为0.1380.82,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为0.1380.354。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作效标,BP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AS的相关系数为0.3620.354。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作效标,BP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AS的相关系数为0.3620.464。结论 BPS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在我国大学生中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