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依据膀胱安全容量行间歇性导尿对骶上脊髓损伤患者下尿路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骶骨脊索瘤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及三者的相关性,为骶骨脊索瘤的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人骶骨脊索瘤组织和10例癌旁组织中survivin、VEGF的表达,利用CD34标记组织中的新生血管.[结果]①Survivin、VEGF在骶骨脊索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0%、76.7%,均高于瘤旁组织(P<0.05).骶骨脊索瘤中MVD值(27.2±10.70) /mm2高于瘤旁组织(8.90±3.11) /mm2(P<0.05);②Survivin阳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30.71±10.35) /mm2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组(19.00±6.25) /mm2 (P<0.05).VEGF阳性组MVD值(29.43±10.87) /mm2明显高于VEGF阴性组(19.86±6.18) /mm2(P<0.05);③Survivin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99,P=0.005);④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肿瘤有无局部浸润、是否复发相关(P<0.05).[结论]骶骨脊索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表达水平较高,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骶骨脊索瘤中的MVD均呈正相关,二者对骶骨脊索瘤的血管生成可能起协同、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OCT)是一种较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20~40岁患者,女性较男性多发(1.5:1)。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GCT发病率稍高,约占全部原发性骨肿瘤的20%,但发生于脊柱的骨巨细胞瘤少见。由于肿瘤侵袭性生长并容易复发,部分肿瘤还会出现肉瘤变和肺转移,目前公认为半恶性或潜在恶性的原发性骨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骶骨脊索瘤组织中生存素(survivin)的表达情况,为骶骨脊索瘤的预后判断和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10年7月住院患者进行筛选和随访,获得完整病例资料和肿瘤组织蜡块标本30例以及瘤旁正常组织标本10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标本中survivin与CD34的表达情况,利用CD34标记组织中的微血管;统计分析survivin在骶骨脊索瘤组织与瘤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统计分析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在肿瘤组织与瘤旁组织.肿瘤组织survivin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的差异性;肿瘤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部位、复发情况有无相关性;对复发结果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并绘制无瘤生存期(CDFS)曲线.用Log—Rank法进行假设检验。结果①survivin在骶骨脊索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0.0%,高于瘤旁组织(P〈0.05)。骶骨脊索瘤中MVD值为(27.2±10.70)/mm^2,高于瘤旁组织(8.90±3.11)/mm^20(P〈0.05);②survivin阳性表达的骶骨脊索瘤组织中MVD值为(30.71±10.35)/mm^2。明显高于survivin阴性组的(19.00±6.25)/mm^2(p〈0.05):③survivin的表达与患者肿瘤有无局部浸润、是否复发相关(P〈0.05);④骶骨脊索瘤患者survivin阳性组术后中位CDFS期24个月明显低于阴性组50个月(P=0.005)。结论①骶骨脊索瘤组织中survivin表达水平较高,尤其是在血管丰富的脊索瘤组织中,survivin对骶骨脊索瘤的血管生成可能起正向调节作用.survivin可作为骶骨脊索瘤血管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②survivin高表达是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持续CDFS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11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脊柱骨巨细胞瘤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骶骨15例,骶骨以上脊柱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靶血管栓塞,栓塞后1-2 d内手术。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观察术后神经功能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栓塞并发症,肿瘤切除顺利,术中出血量400-5800 mL,平均1528.6 mL,输血量400-6000 mL,平均1514.3 mL。随访时间12-193个月,平均86.3个月,复发8例(28.6%),死亡2例(7.14%),6例(21.4%)出现伤口并发症,1例脑脊液漏,1例胸椎后凸畸形,24例(85.7%)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正常。结论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脊柱骨巨细胞瘤,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肿瘤彻底切除,减少手术并发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距骨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03-2008年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距骨骨折患者37例,男32例,女5例;年龄平均34.7岁(16 ~ 59岁);距骨体骨折22例,距骨颈骨折15例.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疗效.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手术时机、骨折部位、开放与否、骨折粉碎程度、骨折复位情况及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因素进行分析,观察这些因素与手术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4.1年(2 ~ 7年),术后优良率为54%.距骨坏死率与骨折的开放性、粉碎程度及骨折复位不良呈正相关性(P<0.05);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与骨折部位、是否合并距骨周围骨折及复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骨折愈合不良率与骨折复位不良及骨折部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距骨骨折本身创伤特点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手术时良好的复位和内固定,有助于距骨骨折术后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掌侧Barton骨折极不稳定,治疗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法.目的:对比观察解剖钢板和锁定钢板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10-12采用解剖钢板(n=12)或锁定钢板(n=14)治疗的26例掌侧Bart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纳入的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7个月(6~58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解剖钢板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2.83周,锁定钢板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1.74周.根据改良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锁定钢板组优良率为93%,明显高于解剖钢板组的75%(P < 0.05).说明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掌侧Barton骨折均可达到较好的骨折愈合效果,锁定钢板对于Barton骨折功能恢复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rhBMP)的骨诱导能力已在各种动物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 目的:利用大鼠脊柱后外侧融合模型,分析凝胶型E基质作为rhBMP-2的新型载体在脊柱后外侧融合中的作用。 方法:建立大鼠后外侧融合模型,105只Lewis雄性大鼠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在L4-5横突间植入可吸收明胶海绵复合不同质量的rhBMP-2,对加或不加凝胶型E基质进行分组观察。 结果及结论:10 μg和3 μg rhBMP-2两组融合率100%,1,0.5,0.1 μg rhBMP-2组的融合率分别是40%,10%,0%。加E基质的0.5 μg以上的rhBMP-2组全部融合,而0.1,0.05 μg rhBMP-2组未发现融合迹象。Micro-CT扫描提示3 μg rhBMP-2复合明胶海绵加E基质与10 μg rhBMP-2复合明胶海绵组融合节段形成的新生骨骨量相似,而0.1,0.05 μg rhBMP-2不管有无E基质,都无新骨形成。说明应用E基质作为载体能明显提高rhBMP-2在脊柱后外侧的融合成功率,但当rhBMP-2的剂量过小时,使用E基质做载体也不能达到预期的脊柱融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31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18例;年龄57~84岁,平均71岁;背部疼痛病史1个月~lO年.术前行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术中取椎体内组织进行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站立位X线片伤椎前缘相对高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8个月,平均27个月.术前与术后1 d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34.7±3.1)%和(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为(70.2±2.5)%,与术后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S及ODI评分分别为8.7±0.4和89.1±2.7,术后1 d分别为2.3±0.7和31.7±3.1,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0.2和29.1±2.7,与术后1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指标数据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发生骨水泥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后发生其他椎体骨折.结论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后骨坏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钢板内固定术与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需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75例(84侧)中,行钢板内固定术33侧(内固定组),外固定架固定51侧(外固定组)。结果术后12个月,B2、B3、C1型骨折两组Gartland-Werley评分相比,P〈0.05;C2、C3型骨折两组评分相比,P〉0.05。结论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的B2、B3、C1型骨折应尽量选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术。对于C2、C3型骨折可行外固定架固定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