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子秋  肖启贤 《海南医学》2010,21(19):122-125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接受、整合和传递信息的功能,神经元通过一级级严谨有序的方式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而突触则是整个系统最小的功能单位,通过突触的连接使神经元相互之间以及神经元和效应器得以传递信号。突触不仅是研究神经系统正常电生理和功能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突破口。本文就目前有关神经突触研究方法的概况和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后路间接减压经椎弓根植骨与开放减压后外侧植骨2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2008年3月所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并经完整随访的患者56例,将其分为2组:间接减压组32例,于伤后早期(72 h内)经后路行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间接减压,经伤椎椎弓根植入自体松质骨浆;开放复位组24例,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半椎板、横突或关节突融合。观察2组手术中的情况及并发症,评价各组在脊柱的矫形、Cobb角的矫正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1 h、2.23 h,出血量为360 mL、440 mL,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全部病例经9~24个月随访,平均15.2个月,2组患者术前、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前2组脊髓功能恢复、椎体畸形的矫正率、Cobb角的矫正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2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明显恢复,Frankel分级分别提高1~4级,4例脊髓完全损伤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提高1级、2级,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的矫正均明显好转(P均<0.05),全部病例基本达解剖复位,术后无内固定物失败,内固定物取出后矫正丢失率分别为0.8%,8.6%。结论后路器械复位间接减压能有效提供神经修复空间,经椎弓根植骨可有效降低内植物的失败及矫正度的丢失,同时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可靠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手段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67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和对照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统计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情况,并采用VAS评分法评价治疗前后疼痛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的功能和疼痛情况,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0 min、12 及72 h的SBP、DBP、H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LVEF及SpO2均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Harris评分却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感染、再次手术、褥疮、下肢血管栓塞、肺栓塞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髓芯减压微创植骨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并预后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载体能将上下游基因共同转录,故通过此载体可使连接在一起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同时高表达,可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目的:实验通过引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采用基于attLXattR的λ噬茵体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的GatewayTM技术构建带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进行鉴定。 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目的基因,将两个基因亚克隆至pIRES2-EGFP载体中,构建phBMP2-IRES-hFGF2载体,通过BP反应将hBMP2-IRES-hFGF2重组到载体pDONR221中,再通过LR反应将其转移到腺病毒载体pAd/CMV/V5-DEST中,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进行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Ad-hBMP2-IRES-hFGF2。 结果与结论:phBMP2-IRES-hFGF2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带hBMP2-IRES-hFGF2的载体在293细胞中包装成功,获得成熟的病毒颗粒,病毒滴度为2.82×1010 ifu/mL,证实成功构建了带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5.
背景: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载体能将上下游基因共同转录,故通过此载体可使连接在一起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同时高表达,可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的:实验通过引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采用基于attLXattR的λ噬茵体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的GatewayTM技术构建带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目的基因,将两个基因亚克隆至pIRES2-EGFP载体中,构建phBMP2-IRES-hFGF2载体,通过BP反应将hBMP2-IRES-hFGF2重组到载体pDONR221中,再通过LR反应将其转移到腺病毒载体pAd/CMV/V5-DEST中,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进行包装获得重组腺病毒Ad-hBMP2-IRES-hFGF2.结果与结论:phBMP2-IRES-hFGF2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带hBMP2-IRES-hFGF2的载体在293细胞中包装成功,获得成熟的病毒颗粒,病毒滴度为2.82×1010 ifu/mL,证实成功构建了带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双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弹力外固定支架在老年粗隆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EvansⅠ类老年粗隆部骨折患者,采取弹力外固定支架固定,观察其疗效。结果:无死亡病例,无新增心、肺、脑、肾并发症、髋内翻的发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功能按H arris评分标准:优30例,良4例,优良率94%。结论:弹力外固定支架手术创伤小,疗效肯定,能有效避免保守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突触是神经系统功能活动而且能够传递信息的结构基础,有功能的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必须要有成熟的突触结构。所以了解突触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脊髓损伤的神经再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突触形成发生在突触发育的早期,国内外学者研究证明许多因素可以促进突触的形成,突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就对突触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粉碎性髌骨骨折应用高强度可吸收线缝合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8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58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采用高强度可吸收线缝合固定治疗;对照组28例,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均无感染、切口裂开及皮肤坏死。术前1 d两组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VS 85.7%,P0.05)。术前1 d两组屈膝30°时的适合角和外侧髌股角CT测量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均减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高强度可吸收缝线缝合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有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改善髌骨生物力学状态,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抽样研究方法,2014年2月至2017年选择在我院诊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VT发生情况分为DVT组40例与非DVT组132例,记录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VT组的DVT发生于深静脉10例,股静脉20例,髂骨静脉10例。DVT组的股静脉管径、腘静脉管径的宽度显著大于非DVT组,DVT组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显著低于非DVT组;DVT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与FIB均显著高于非DVT组;DVT组的MAP与CVP值显著低于非DVT组,HR值显著高于非DVT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为导致DVT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VT患者的股静脉流速、腘静脉流速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FIB、MAP与CVP都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DVT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相关性,超声检查与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可成为临床防御DVT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