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教学媒体由传统的教学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发展,巧妙组合和利用多种教学媒体,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神经病学由于内容多、解剖复杂、抽象并且理论性强,因此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优化应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对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半暗带的临床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确地判断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临床治疗脑梗死成功与否的关键。文章对脑梗死半暗带的概念,临床界定的主要医学技术方法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以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水肿动态变化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减轻脑水肿的作用。方法4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均为发病24h内入院)分为: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组(保守组)15例,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组)16例,脑梗死组12例。所有患者均于病程第1d、3d、5d、7d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病程第1d保守组、微创组均表现为出血侧综合扰动系数低于健侧。保守组3d时患侧扰动系数升高,超过健侧,达到高峰,持续到7d;微创组3d时患侧高于健侧,5d时两侧接近,7d时两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d、5d、7d时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组第1d患侧综合扰动系数即高于健侧,5d时达到高峰,持续7d以上。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扰动系数呈现先低后高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水肿形成过程。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中的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或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前后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综合扰动系数的变化,并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手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以及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对脑出血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将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10例脑出血患者于入院6~24 h内接受简易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10例脑出血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1、3、5、7 d采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动态检测综合扰动系数.结果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微创组入院后即刻检查均是患侧综合扰动系数低于健侧,随着病程推移对照组出现患侧扰动系数升高并超过健侧,3 d时达到高峰,并持续7 d以上;随着病程推移微创组出现3 d时患侧高于健侧,5 d时两侧接近,7 d时两侧基本正常;病程第3、5、7 d时2组综合扰动系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脑出血患者综合扰动系数呈不对称性改变,且随病程推移呈现动态变化,并反映了水肿形成过程,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清除血肿,可显著性改善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形成,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可动态评估患者脑水肿演变过程,对再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众所周知,脑出血病人病情恶化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出血后脑水肿导致的脑疝形成.随着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较多的相关因素如血肿的占位效应、血压、血肿某些成分的作用机制等已有较多的探讨,而在治疗上相应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磁共振波谱(MRS)的变化,从影像学方面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脑水肿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 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10例脑出血患者于发病后6~24h内接受简易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10例脑出血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 d行常规NLRI及MRS检查.结果 对磁共振谱线进行分析,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域的NAA/Cr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域的NAA/Cr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乳酸峰显示不明显.结论 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清除血肿,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组与对照组MILS的变化从影像学方面佐证了微创血肿清除术效果.神经影像学不仅提供了形态结构上的依据,还提出了功能上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MRS对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的磁共振波谱(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d行常规MR及MRS检查。结果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值与对侧相应区的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值与对侧相对应区的NAA/Cr值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较后者降低(7.4±6.8)%;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值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肿周围NAA/Cr降低反映了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改善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患者TNF-α含量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动态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探讨其与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分类(N%)变化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对32例脑出血患者的血清TNF-α分别在发病1 d、3 d、5 d行连续检测,并监测相同时间点的WBC和N%,且与21例健康者作对照分析。结果脑出血组在病程第1 d、3 d其血清TNF-α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 d达到高峰,第5 d则渐趋于正常。脑出血组在病程第1 d、3 d、5 d其WBC及N%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3 d达高峰。随出血量增多,WBC与TNF-α及N%增加相应增多,尤以N%更明显(P<0.01)。TNF-α与WBC呈正相关(r=0.45,P<0.01)。结论TNF-α达到高峰时间比WBC要早,通过拮抗TNF-α抑制脑出血的炎症和免疫反应可能是今后防治脑出血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DWI和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天行常规MR及DWI和MRS检查。结果对照组和微创组血肿周围ADC值与对侧相应区ADC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微创组(P<0.05)。MRS示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应区的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的NAA/Cr值亦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较后者降低(7.4±6.8)%。结论血肿周围水肿ADC值升高,血管源性水肿占主导。MRS示血肿周围NAA/Cr降低,反映了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波谱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超早期脑梗死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检查,力求量化缺血半暗带评定标准。方法对13例发病时间在2~6h的超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脑磁共振成像(MR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技术,并在2~28d内复查T2WI确定最终梗死范围。对梗死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测量其代谢改变。结果①超早期脑梗死的MRS改变为乳酸(Lac)浓度升高和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②Lac升高且NAA正常或轻度下降(〈14%)的区域可能为缺血性半暗带;而Lac升高且NAA明显下降的区域(16%-34%)可能为不可逆损伤区。结论 MRS的应用可发现超早期脑梗死,并预测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