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DKI)是一种可量化组织内水分子扩散非高斯运动的磁共振新技术,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延伸,对于描绘组织微观结构具有独特优势。DKI技术在神经系统已有较多研究,并已取得较好的成果。近年来,DKI逐渐应用于其他系统疾病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展现出一定的临床价值。现综述DKI的成像原理及其在全身各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骨折是脊柱转移瘤的严重并发症,而癌症患者数量的增加和生存期的延长导致了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数量增加。早期识别病理性骨折的高危人群,有助于提前干预,提高患者晚期生存质量。该综述总结了脊柱转移瘤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预测工具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能谱曲线鉴别诊断脊柱恶性肿瘤与非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患者行能谱CT扫描,包括非恶性组18例,其中良性和中间型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分别为12例和6例;恶性组20例。获得单能量图像,生成CT能谱曲线,计算40~140keV不同能级水平下的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同时获得病变在混合能量图像的静脉期CT值。对所得CT值和能谱曲线斜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80keV非恶性组CT值分别为(197.97±95.69)HU、(141.30±63.66)HU、(105.78±44.04)HU、(84.21±32.65)HU、(68.92±26.16)HU,恶性组CT值分别为(321.86±97.97)HU、(225.46±72.42)HU、(159.98±50.03)HU、(120.53±41.69)HU、(96.59±37.86)HU。40~8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0~140keV条件下,非恶性组与恶性组相同能级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为1.58±0.89,低于恶性组能谱曲线斜率(2.76±0.83;t=-3.48,P=0.002)。非恶性组与恶性组混合能量图像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50)。结论 CT能谱曲线对鉴别恶性与非恶性脊柱肿瘤及肿瘤样病变有一定价值,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32岁.因白带增多半年,接触性出血3个月入院.妇科检查:阴道通畅;宫颈前唇隆起,前穹隆、左右穹隆消失,肿物向直肠方向突起;子宫界限不清,双附件增大.实验室检查:肿瘤相关抗原(CA125)73 U/m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MR序列及常规序列在腰椎间盘软骨终板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7名志愿者行MR常规序列及UTE序列腰椎成像,分析UTE序列显示的腰椎间盘软骨终板损伤与椎体Modic改变、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UTE序列成像中,椎体软骨终板显示为非钙化性软骨终板及钙化性软骨终板。L1~S1各节段软骨终板损伤与椎体Modic改变分型、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均呈正相关(P均<0.001)。结论 与MR常规序列比较,UTE序列成像可以清楚显示腰椎间盘软骨终板分层及其损伤,且软骨终板损伤与腰椎退变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30°屈曲体位膝关节MRI对显示前交叉韧带(ACL)和评价ACL断裂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64例接受膝关节镜检查的膝关节外伤患者,依次行微屈位(约17°)及30°屈曲位膝关节MRI,由2名医师分别对ACL全长、双束结构、断裂ACL的断裂点及残端状况显示进行评分,并以关节镜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诊断ACL断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微屈位MRI诊断ACL断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44%(38/39)、100%(25/25)和98.44%(63/64),30°屈曲位MRI均为100%,二者诊断ACL断裂的一致性好(Kappa=0.967)。30°屈曲位扫描对ACL全长、断裂点及残端的显示优于微屈位(P均<0.001),二者对ACL双束结构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结论 30°屈曲位与微屈位MR扫描诊断ACL断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较高,30°屈曲位显示ACL全长及其断裂情况优于微屈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运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研究中国健康成人大脑中央前回脑组织代谢物的特点,为疾病研究提供正常参照。方法 对9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进行双侧中央前回^1H-MRS检测,对比分析其大脑中央前回脑组织的NAA/Cr、Cho/Cr和NAA/Cho值。结果 不同侧别和不同性别之间的NAA/Cr、Cho/Cr和NAA/Cho值均无显著性差异;NAA/Cr与年龄低度负相关,Cho/Cr与年龄低度正相关,NAA/Cho与年龄呈中度负相关。结论 建立了健康成人大脑中央前回脑组织代谢物的参照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的规律,探讨该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8只,其中6只用来做空白对照,42只用来行线栓法MCAo,对于插线成功的动物,在插线后30 min、1 h、2 h、3 h、6 h、10 h、24 h及7天分别行T2WI和DWI检查,观察MCAo后缺血区扩散异常在各时段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比较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情况下,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的异同.结果在MCAo 30 min后,DWI上即出现异常高信号,高信号范围逐渐增大,约在24 h后范围增大不再明显.在T2WI上出现异常的平均时间是(2.34±0.97)h,约在MCAo 10 h后T2WI上病变范围与DWI上的扩散异常区一致.MCAo后缺血区ADC值的变化表现为早期的逐渐下降以及随后的回升,基底节区ADC值的下降早于额顶叶皮质区.在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组与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组之间,扩散异常的容积及ADC演变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的扩散变化规律符合以往描述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的演变规律,适合于进行急性脑缺血的磁共振研究.  相似文献   
9.
扩散敏感梯度相关图像变形规律与矫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用坐标变换描述不同方向扩散敏感梯度(Gb)情况下图像的变形规律,探讨不同方向Gb时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变形机制矫正方法.方法采用自制25点空间定位模具,在三个垂直方向施加b为1000 mm2/s的Gb后采集DWIR,S,P,并同时获得b为0 mm2/s的DWI0.应用数据拟合的方法建立成像平面的坐标变换方程.利用坐标变换将DWIR,S,P对DWI0进行矫正,再将DWI0对标准SE-T1WI进行矫正,定量研究其变形程度与规律.结果相对于标准SE-T1WI成像平面,DWI(0,R,S,P)成像平面的变形为平面弹性变形.相对于DWI0,DWIR,S,P的变形均为刚体的平行移动.DWIS与DWIR的变形主要表现在Y方向上的正向移动,以DWIS为重; DWIP表现为X与Y方向均有位移存在.各个坐标变换公式的方差分析P<0.001,决定系数均大于0.99.结论 EPI的梯度回波采集方式产生的电涡流对空间定位梯度产生的影响导致图像变形为平面弹性变形.而DWI中,不同Gb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变形规律.各坐标变换公式准确定量地描述了平面成像的变形规律,可以用于矫正成像变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方法 67只雄性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7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36只,用于探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时最合适的线栓头端直径;D组12只,用于对C组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对于B组以及C、D组插线成功的动物分别于插线后30 min、1 h、2 h、3 h、和6 h行T2WI和DWI检查,C组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小于4.0 cm的动物改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可以清楚地显示兔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最适合造成局灶性脑缺血的线栓头端直径是0.51~0.55 mm;当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时线栓很容易进入枕动脉而导致手术失败.通过选择合适的线栓和正确控制插线的方向,该模型的成功率由开始的25%提高至83.33%.结论选择合适的线栓以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及变异情况能够明显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