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癫癎患儿托吡酯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对癫癎患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51例癫癎间患儿用托吡酯进行单药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清甲状腺素(T4)、游离T4(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T3(FT3)、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及促甲状腺素(TSH)的水平,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在托吡酯治疗前T4、FT4、T3、FT3、rT3、TSH分别为(124.085±23.348)nmol/L、(17.489±3.965)pmol/L、(1.663±0.297)nmol/L、(5.825±1.82)pmol/L、(1.124±0.216)nmol/L、(4.599±1.317)μIU/mL.用托吡酯治疗后T4、FT4、T3、FT3、rT3、TSH分别为(123.201±25.155)nmol/L、(18.502±3.543)pmol/L、(1.598±0.356)nmol/L、(6.444±1.865)pmol/L、(1.315±0.195)nmol/L、(4.474±1.331)μIU/mL,T4、FT4、FT3、TSH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3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t=3.125),而rT3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时有降低癫癎患儿血清中T3的作用,提示在使用托吡酯治疗时应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3例NRDS患儿分别采用临床路径治疗(A组,40例)和传统治疗及护理模式(B组,43例)。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费用、住院天数、治疗效果及家长满意度等。结果 A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P<0.05)。两组患儿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治愈或好转率与B组相仿(97.5%vs.95.3%)(P>0.05)。A组家长总满意率高于B组(97.5%vs.88.4%)(P<0.05)。结论 临床路径治疗NRDS效果好,费用低,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例以自发性脾破裂的B细胞前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PLL)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以自发性脾脏破裂的B-PLL大体形态和镜下特点、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与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结果相互印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57岁,因发热、怕冷、乏力6天就诊,一般检查:白细胞18.8×10^9/L,血小板为25×10^9/L,血红蛋白96 g/L,C-反应蛋白200 mg/L,乳酸脱氢酶:3 867μ/L。影像学表现:上腹部CT平扫示脾脏肿大伴斑片状高低密度影,腹腔积液;下腹部CT平扫示盆腔大量血性积液,诊断脾脏自发性破裂出血。大体检查:①脾脏重1 225 g,大小22 cm×15 cm×8 cm,表面不规则破裂长约5 cm,切面暗红色,未见肿块。②副脾重15 g,大小2.7 cm×2.5 cm×1.3 cm,切面暗红色未见肿块。显微镜观察:低倍镜下脾脏红髓和白髓的正常结构破坏;高倍镜下见大量中等大小圆形肿瘤细胞,少量嗜碱性胞质,核染色质浓染,嗜酸性核仁中央突出,弥漫浸润于脾脏。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D20、CD79a、MUM-1、Pax-5均(+),Ki-67平均增殖指数80%,bcl2、bcl6、C-myc灶(+),MPO、CD23、CD43、Td T、CD3、CD4、CD8、CD56、CD99、CD10、CD34、CD21、CD68、Cyclin D1、CD5、S-100、EBV、Lysozyme均(-)。病理诊断:(脾脏) B-PLL,累及副脾。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骨髓活检和流式学分析证实B幼淋巴细胞占71%,粒、红、巨三系增生减低。分子生物学特征:IGHV基因重排检测到单克隆重排,IGH单克隆V区测序检测到IGH单克隆V区超突变,用Sanger测序检测到MYD88基因L265P突变,未检测到p53基因突变。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核型46,XY。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在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R-EPOCH化疗后,病情完全缓解未进展。结论 B-PLL好发于老年男性,侵袭性临床过程,以自发性脾脏破裂为首发症状的B-PLL罕见,而R-EPOCH方案化疗为B-PLL治疗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4.
患儿女,24天,因“发现左面部肿块、发热1h”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200g,羊水正常,无窒息史,父母及姐姐体健,否认皮肤破溃病史。入院查体:T38.2℃,无皮疹,左侧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弥漫性肿大,触诊质地较硬,表面皮肤充血,皮温高,无波动感,左侧颊黏膜腮腺导管开口可见淡黄色脓性分泌物流出。  相似文献   
5.
血浆置换(PE)是指用离心或血浆分离器的方法从全血中分离出血浆以清除其中含有的致病因子,同时向体内补充等量新鲜血浆或其他替代品的治疗方法。多年的临床经验证明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所使用的血浆分离器及血浆成分分离器的空心纤维是合成纤维膜(聚矾或乙烯&#183;乙烯醇共聚物)以及在伽马射线灭菌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些物质,部分患者在使用新透析器时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首次使用综合征(膜反应)。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 ,出生 15小时。系第 1胎足月剖宫产儿 ,有宫内窘迫、轻度窒息史。生后气促 ,无呼吸窘迫现象。出生 2 4小时突然全身发绀 ,经皮测血氧饱和度0 .30~ 0 .40。体检 :反应尚可 ,三凹征(- ) ,两肺无 口罗音 ,心率 32 0 /min、心律齐 ,肝脾不大。ECG示 :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酶谱示 :LDH 2 0 93IU/L、αHBDH12 0 9IU/L、CK 36 1IU/L、CK -MB2 99IU/L、AST 82 4IU/L。血气分析显示 pH 7.2 5 ,PaO2 5 .32kPa ,PaCO2 3 .0 6kPa ,HCO3-8 5mmol/…  相似文献   
7.
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纳洛酮在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中的疗效与预后。方法:提取61例重度窒息并在复苏中使用纳洛酮的新生儿,按纳洛酮应用剂量的不同分成大剂量治疗组30例,常规剂量组31例。大剂量治疗组复苏过程中给予纳洛酮0.1~0.2mg/kg-1.次-1静脉注射1~3次,继之予0.01~0.02mg.kg-1..h-1持续静脉滴注2~3d;常规剂量组给予纳洛酮0.1mg.kg-1.次-1静脉注射1次,继之予0.4mg/d持续静脉滴注4h,共2~3d。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结果(20项NBNA评分)及预后。结果:大剂量治疗组显效及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而NBNA评分异常率及预后不良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结论: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在总有效率`NBNA评分及远期神经系统预后方面均优于常规剂量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旭光  郁敏  何英 《上海医药》2002,23(9):415-416
目的:观察妥泰治疗小儿癫痫时体重的变化情况。方法:将94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妥泰、丙戊酸钠和卡马西平,比较观察前后每组体重的变化。结果:A组51例中体重下降10例,体重无变化12例,体重增加29例;B组和C组患儿体重均较观察前增加。结论:使用妥泰治疗小儿癫痫时有体重下降的现象,较胖的患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本社区内科门诊的高血压患者166例,将其按双盲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83例)应用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83例)单纯应用非洛地平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压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4%和95.2%,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洛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值得在社区门诊临床中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利奈唑胺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重症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尽管早在200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但其在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应用的经验有限。现将我科应用利奈唑胺治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皮下坏疽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