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标本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输工具选择和温度保障措施与方法。方法把已设置好每10min采集1次温度的温度芯片按照《血液运输要求》(WS/T400-2012)附录B的布点,放置在标本盒内,共设置5个采集点。观察冰袋放置在标本盒两侧、两侧和顶部、两侧和底部、两侧和顶底部4种情况下各采集点的温度变化情况。结果在标本盒的两侧各放置1袋冰时,上、中、下的温度始终大于10℃;在标本盒的两侧和顶部各放置1冰袋,在13h内,5个点全部在2~10℃范围内;在标本盒的两侧和底部各放置1冰袋,上部温度始终大于10℃;在标本盒的两侧和底、顶部各放置1冰袋,底部温度始终小于2℃。结论在标本盒外的两侧和顶部各放置1冰袋,可以确保标本盒内的温度在2~10℃范围内维持13h。其余3种情况因为部分位置的温度始终低于2℃或者高于10℃,不符合血液核酸标本运输过程所规定的温度要求,均不适宜。  相似文献   
2.
由于检测技术的提高,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较血液污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而血液细菌污染造成的菌血症已成为重要问题.因此防止单采血小板产品的细菌污染在血小板输血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用采血分流袋去除最初采集的15-20ml血液(在血液未进入产品的采集系统前收集),以降低单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储血设备的温度采取不同的监控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及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储血设备的温度实施有效的监测和记录的重要性。方法采用不同分区布控的方法,比较温度计与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以及制冷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的温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结果温度计与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温度计与储血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与储血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储血设备人工温度计监测温度、储血设备自带温控显示温度和储血设备中央温度管理系统在温度监控环节和过程中各有特点和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自动监控设备和手工记录相结合,以进一步确保血液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手工分离及机器分离两种方法制备血小板的相关质量指标。方法对来源于街头采集的400 ml全血60袋,分别采用机器及手工分离白膜层,比较两种制备方法的白膜层血小板回收率、终产品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产品容量。结果机器分离血小板白膜层的血小板回收率及产品血小板回收率均高于手工分离制备(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分离血小板终产品容量变异系数高于机器制备血小板(P0.05)。结论机器制备浓缩血小板所收集的血小板回收率及容量均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重庆市市民无偿献血的相关因素,为政府部门的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指导采供血机构的无偿献血宣传、招募等工作。方法编制《重庆市公民献血心理调查表》,由调查对象现场完成问卷的填写或者由调查者当面代为填写。选取重庆市主城区3 000名受试者,年龄18~60岁,平均26.04岁,其中18~35岁者比例不低于60%,男女比例约为1∶1,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无偿献血相关影响因素调查分析。结果发放问卷3 000份,收回2 483份,有效问卷2 108份,其中来自男性992份(47.06%),女性1 116份(52.94%);35岁以下1 845份(87.52%)。917名无偿献血者,献血率为36.93%(917/2 483),其中男425名,女492名,大多数(52.45%)无偿献血者是基于奉献爱心。有3.71%的人选择通过献血体检。在2 483名被调查者中,有1 566名表示没有献血,占63.07%。男女未献血者在学历构成、职业构成、年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50、46.88、67.53,P0.05)。超过65%的人知晓献血有益健康,但对"政策法规""血液生理"的知晓程度较低;电视、报纸(36.43%)对市民的影响大于网络和微信(32.41%)的影响。结论大多数无偿献血者是基于奉献爱心,极少数人选择通过献血体检,这给输血安全带来潜在风险;未献血的原因主要是市民献血不方便影响献血积极性,担心献血影响健康及负面舆论对他们的影响等;部分人对无偿献血的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知晓率较低;网络、微信等当红传播媒体对市民的影响力还不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