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邓丽芬 《北方药学》2018,15(7):78-7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甲硝唑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对患者血糖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确诊为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老年患者217例,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片(0.5g/次,3次/d)联合甲硝唑片(0.2g/次,3次/d)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HbA1c)水平变化,以及牙周指数附着龈丧失(CAL)、出血指数(BI)以及牙周探诊深度(P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CAL、BI、PD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二甲双胍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糖代谢水平,并改善牙周指数.  相似文献   
2.
总结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多模式CT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护理经验。通过溶栓前、后密切的病情观察,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提出在多模式CT指导下行rtpA静脉溶栓的严密观察及护理,是溶栓预期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35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后,治愈或好转31例,死亡4例.结论:对DVT患者应及早采取护理措施,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例重症恶性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NMS)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一种严重、少见但可致命的不良反应,发病率0.02%~3.23%[1,3]。它的发生与多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有关,尤其是高效价或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其临床特点是高热、意识障碍、肌肉强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白细胞升高和磷酸肌酸激酶(CPK)升高。我院于2005年10月收治1例重症NMS患者,现护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溶栓治疗护理配合的重要性。方法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20例溶栓病例中,基本治愈6例,显效9例,好转3例,无效或恶化2例。结论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有效方法,而护士的密切配合及有效观察和护理,是溶栓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急性脑梗死舌后坠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2年3月的32例急性脑梗死并舌后坠患者,采用口内放置口咽通气管的方法解除舌后坠,改善通气。结果32例患者中有28例放置口咽通气管后鼾声明显减弱或消失,10~30min后缺氧症状改善,呼吸频率由40~50次/min下降至25~30次/min。血氧饱和度由80%~85%上升至90%~95%。结论口咽通气管的应用,可有效解除急性脑梗死舌后坠患者的通气问题,降低气道阻力,改善缺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02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干预组49例.两组均采取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和护理,同时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定.结果 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余无明显差异(P>0.05).1个月后,焦虑抑郁评分和卒中量表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后,卒中量表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心理护理不仅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状态,同时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护理意义。[方法]将102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干预组49例。两组病人均采取脑卒中后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生存质量量表(WHOQOL-BREF)、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定。[结果]治疗前,除焦虑和抑郁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后WHOQOL-BREF评分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ESSS评分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不仅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康复,而且对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神经科患者约束是一件经常性工作,因脑部病变所致,常可出现兴奋躁动,自杀、伤人,毁物等危险行为,为了防止意外,临床上采取各种肢体约束方式,但在使用过程中已造成患者皮肤破损,甚至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为此,我科2006年自行设计了神经科约束观察表,临床应用2年,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DVT的平均时间是在住院的第18天,21例发生在瘫痪侧肢体,0~2级瘫痪共20例,22例见于单侧下肢,16例发生在小腿;有股静脉穿刺置管史12例,平均发生在穿刺置管后第14天;DVT患者的平均血浆纤维蛋白浓度为4.82克/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数(P<0.05)。结论肢体瘫痪、股静脉置管、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应及早采取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